在圖書館翻到《認識與存在》,法師導讀唯識論,本來想我看得懂嗎,結果滿感動的,給需要邏輯的我做系統分流
-讀書筆記前五識(五感)→ 登錄資料例:看到一杯水
第六識(辨別與定義)→ 分類資訊
例:意識到可以喝
第七識(自我感、情緒)→ 標記喜好
例:喜歡熱水,產生偏好
第八識(巨大資料庫)→ 儲存所有經驗
例:杯子、水、溫度、喜好,形成長期記憶
這種分類方式讓我想到朋友最近在做的數據分析,當資訊被轉譯成樹狀圖,原本無明的數據變得清晰。如果把獨處感到焦慮的情緒標記拆解,就能看見它的形成路徑——
第八識啟動過去的場景 → 第七識標記成「我被排擠」的經驗 → 焦慮加劇
難怪我在圖書館可以降低焦慮
我不是被困在沒有人的空間
我在本來就保持安靜的地方
於是回到我是地球與宇宙意識的延伸,是一塊訊息水晶,呼吸放空回到植物的狀態
:獨處=和平與寧靜=單純存在
調動第八識的資料庫,重新標記感受,相信無量轉生中必然有的版本,排列組合我本來就有的樣子,從內發起的感覺很好
:那一念光明在哪裡呢
忘掉[我]的概念就是降低第七識的波動,呼吸當植物,畢竟第八識除了你擔憂的障礙之外,也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