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朋友。她是我八年獨自生活以來,遇見的第一位朋友。所以她對我是特別的存在。之後的第二位、第三位朋友,都是我朋友。她們在我心中,也曾經非常重要,但別離時,卻沒她這麼深刻,沒她這麼痛苦。
這個朋友,我瞭解她,她瞭解我。而我喜歡她,她討厭我;我親近她,她遠離我。我原地守候,她率性離開。
這種友情中的反差矛盾,愛恨交織,夾雜課業競爭的利益關係,讓我和她,其實都陷入痛苦掙扎的漩窩。
所以她曾寫道,選擇離開我,是因為我對她有害,而「人都是自私的。」我相信。我也是自私的。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綜觀古今中外,誰不是為了自己而活呢?
只是我無法理解的是,當年我的奉獻,到底算什麼?為什麼她們受傷時,我付出那麼多心力安慰陪伴,等到我受傷了,卻都選擇離開我?
說「奉獻」不誇張,反而中肯。當年的我對她,以及對其他二位朋友,已經到達「奉獻」二字的精神了。因為當初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她們肯開口,我是幫到底,挺到底。我會拒絕只有兩個理由:(1)睡眠不足,身體太累陪不了(2)理論知識不夠,沒有相關經驗,超出我的認知範疇。綜合兩點,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真的幫不了了。
當然,對待她們,這個奉獻絕對不是「無私」。我也是有私心的。我是個人,我有情緒,有欲望,有愛與歸屬的需求。但我要求的陪伴,其實不多。也許是朋友下課後一頓晚餐聊天,也許是宿舍談心,或單純就是需要人陪。遠在異地讀書,因為交通阻隔無法常回家的我,人類最基本愛與歸屬的需求,就會渴望在朋友身上滿足。
我也內向害羞,不擅長人際互動。常說錯話,做錯事。甚至無法控制面部表情,對社會化的她們而言,我就像個傻孩子。喜悅時,我大笑;難過時,我不哭,但我嚴肅。理會我時,我興奮;忽略我時,我露出連自己看照片都詫異的難看臉色。
這樣的我,照其中一個人的話來說,善良單純。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容易受傷。我是善良單純,這是我的本性。也可能是家庭教育中,不允許「謊言」的存在,甚至家人親友,會敏銳到「看穿」,直接的「拆穿」我所有的謊言、藉口,所以造就我的現在樣子,我無從隱藏自己,久了就不願隱藏了。
相信「人性本善」,但我是明白「人有惡的一面」這個道理的。只是過去未曾長期相處,未曾投入自我、交付真心,所以也不曾因為「人性惡的一面」受重傷。
當年情緒受創時,我反應過度激烈。因一念之差,做錯事,也為此付出慘痛代價。雖然師長看來,是朋友吵架,小事一樁,根本不值得討論,但我明白,這件事雖小,始終害人害己。
到現在,我依然只記得一些錯事。有些事情,我也不清楚到底是我,還是其實不是我。當年我承擔所有可能的錯誤,說「是,一切都是我幹的。」其實非常不嚴僅。因為有一些事,我知道是我;有一些事,我知道不是我。但有些事,我只能靠片段記憶,靠看到的事實推測,無從判定「是不是我」。但慶幸的是,所有我混亂記憶中,可能犯下的任何錯誤,據我所知,都沒有造成永久性傷害。
為此,我感謝師長協助。感謝導師理解與包容。感謝家人支持陪伴。最後,感謝我自己,基礎醫學的認真聽講、大腦思考的理性克制,讓我即使痛苦,但至少沒有傷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