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VUCA的未卜世界,放棄也是選項之一,但到底何時做出停損才是明智之舉?
半途而廢算是中輟,還是停損?
當『QUIT』應用在人生抉擇時,我們需要跳脫傳統的直線思維,
以反向思考的角度來看待它的價值。
《Quit停損的勝算:世界撲克冠軍教你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贏更多》一書的作者安妮杜克 Annie Duke,在前言以拳王阿里的堅持造就自己,
卻也毀滅自己的案例,提供讀者省思:
堅持不懈的僵化思考,不但背離現實且無濟於事。
既然我們已經理解放棄並非消極的選擇,那麼進一步來看,
放棄究竟如何成為一種決策技能?
放棄真的是自甘墮落的懦夫嗎?
作者質疑人們為何要給「放棄」一詞冠上佛地魔般的名稱,
她寫這一本書的宗旨即在讓我們更清楚哪些力量干擾我們做出放棄的抉擇,
並正面看待放棄的智慧,以發展出更合適的決斷力。
思考點: 為何放棄是值得開發的決策技能?
我非常喜歡作者舉攀爬聖母峰的案例,
許多登山者因為「沉沒成本謬誤」選擇繼續攀登,結果失去生命。
畢竟登山的終極目標,是安全返回山腳,而非錯估形勢而命喪黃泉,
我們應該頌揚的那些即使峰頂近在咫尺,
評估天氣可能驟變的現實面後,能明智做出折返決定的真勇者。
這與職場或人生決策相同—當你投入一個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戀情或計畫時,
應該像聰明的登山者一樣適時撤退。
當人們堅守不再值得追求的事物,這種「不放棄」反促成一種「放棄」。
不戀棧轉身選擇離開,反而可以更快達成真正的目標。
作者把放棄和堅持理解為一體兩面,
提醒我們保留放棄的選項有助於多探索研究,以找到最終真正值得堅持的正確事物。
從「預期價值」思考角度:
1. 考慮各個選項未來的走向,整體可以創造長期的益處或壞處
2. 比較篩選出好的選項,辨識方式就是預期價值最高的那個
作者提醒我們預期價值不只是擲銅板、買股票等金錢價值,
評估的標準也可以是考慮結婚對象、健康、身心安寧、自我實現等任何事物都可以。
試著窺見未來,預想對自己有利的結局可能性,
或者當個時空旅人,聆聽歷史箴言的建議。
從「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決策模型思考:
人類厭惡損失,認為損失對情感的殺傷力,大於等額的收益,
事實上損失的痛是勝利之喜的兩倍,因此人們偏愛不易出現損失的選項。
評估放棄時,人會受到輸贏的虧損的影響
沉沒成本謬誤讓人固守早該棄守的事物,
付出的價格越高,沉沒成本的效應就愈強。
拒絕放棄,因為我們捨不得已經投入的資源付諸流水,
加碼付出、過度堅持,最後難以放手。
作者強調,可以朝向讓所有事務,包含心理帳戶的整體預期價值最大化,
並思考人生還很長遠﹐但知行仍難以合一。
如何快速辨識何時該放棄?
作者舉X的企業文化(猴子與基座的心理模型)來思考先後順序,
想訓練猴子站在基座上表演特技來賺錢,必須先處理最棘手的部分,
也就是訓練猴子,基座則象徵容易解決的部分。
困難的是,人傾向於在訓練猴子時發現問題過於棘手,
但人性硬是將心思和資源轉向打造基座,而非放棄,並以為自己依舊在前進。
作者說:「早一點停損,便是大贏。額外的好處是你重拾自由,可將有限的注意力及資源,轉而投入其他更有效益的行動,爭取更高的預期價值,降低機會成本。」
阻礙我們放棄的認知偏誤
作者以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說明認知的偏誤,
人們願意脫手一件物品的價格,常高於他們願意購入的價格。
人們即使短暫和物品相處片刻,也會影響附加在物品上的價值。
這是近期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了。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往往被『堅持到底』的信仰束縛,
卻忽略了適時放棄才是聰明的策略。
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思考何時該踩下煞車,
也讓我理解『放棄』其實是通往成功的必要策略之一。
總而言之,作者鼓勵我們應該挑出合適目標努力,其餘的要放手或止血。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思考節約、節制的重要性,
作者提出停損的踩煞車實務做法,並提供許多寶貴的歷史案例催化行動。
作者重新框架QUIT的智慧令我折服,我想身處VUCA亂世,
人人都需要刻意鍛鍊「保持彈性、不僵化」的QUIT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