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時間匱乏!《從容心態》教你擺脫忙碌,找回人生主導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週我巧遇退休的同事,不禁由衷地讚美她一如往常那玲瓏的身材。

她回饋說我一直都過著讓自己忙碌充實的日子……她的話彷彿當頭棒喝一般。

我有點羞愧地說自己其實這幾年來有了新的體悟,開始有意識地覺察,並讓自己不要「這麼滿」,刻意「留白」。

這樣的轉變讓對方露出驚訝的表情。

是的,我不再汲汲營營想要把行程表塞滿且引以為傲;

相反地;我開始意識到我要管理的是「能量」,而非時間。


要跳脫慣性的瞎忙的覺察與實務,我推薦閱讀《從容心態: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讓自己找回從容的姿態。

Time is money.

Time&Money兩個概念都是珍貴的資源,但其實並沒有劃上等號,甚至後者更為稀缺且一去不回。

人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甚至在錢和時間的選擇上會讓人陷入天人交戰。

本書也讓人思考做決定的雜訊和偏誤,重新審視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

忘了從何時開始我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有著深深的時間匱乏感。

這本書讓我重新定焦,用從容取代焦慮,重新感受時間充裕的悠然。

從「時間匱乏」的心態,轉為「時間充裕」time affluence心態,絕非一蹴可幾。

有太多陷阱讓人陷入掙扎與焦慮,取捨過程中也沒有標準答案,

我喜歡作者提出時間充裕更有可能「利社會」prosocial的觀點,這和我嚮往阿德勒的社會情懷不謀而合。

首先作者提出時間匱乏的六大時間陷阱,讓人檢視自己的狀態。

第一: 科技

科技不僅讓時間碎片化time confetti,也產生自主性悖論,意即行動科技讓人省時卻也費時,原本想自主決定工作,卻反而無時無刻都在工作。

第二: 金錢和工作至上

追逐財富是社會崇拜的價值觀,甚至以為先有財富自由,才能過上自由的閒暇日子。

第三: 低估時間的價值

為了省錢反而浪費更多時間,並導致情緒上的疲勞,譬如搭乘紅眼班機,或是花了大把時間,去研究如何在購買小東西上省小錢。

第四: 忙碌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勞碌彷彿勳章般的受到推崇,對於財務的不安全感也加劇了金錢的地位,讓人把自我價值和定位都以工作產能來衡量,卸下了工作,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第五: 空閒嫌惡

空閒嫌惡idleness aversion讓人無法面對無所事事的狀態,隨時刺激大腦,其實會妨礙修復,讓人無法放鬆。其實無所事事跟正念很類似,享受當下的益處應該被推廣。

第六:「好……糟糕」效應

這就是計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人們對未來的時間過度樂觀,相信明天會更有空,結果答應之後才發現忙不過來,計畫用忙碌帶來成就,卻也因此妨礙我們實現目標。


作者提供八大策略,養成時間充裕的習慣:

1. 釐清為什麼: 有意識地安排時間,覺察自己是在拖延還是休閒?

2.安排充裕時間: 留白之必須,刻意預留slack time

3. 了解自己是哪種行事曆思維:時鐘時間型(按表操課)和事件時間型(讓事件決定排程)

4. 訂定意象: 把意象連結行動,並檢查是否貫徹之。

5. 實施獎懲:給自己意外的驚喜,或是開講式的獎勵,很有激勵效果。

6.調整好自動設定: 善用科技對抗時間碎片化,像是ransomly、Freedom等應用程式來排除干擾源。

7.抗拒純粹緊急的事情:用矩陣圖釐清緊急跟重要四個象限,盡量把心力放在重要而非純粹緊急事項上。

8. 悠閒享受休閒時光:不要監控自己的休閒時光,活在當下。

這本《從容心態: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讓我們重新思考時間的成本,書中提供許多實用的表格和習作,引導讀者檢視自己的大哉問,重新奪回生活的主導權,思考人生真正重要的價值,過著更有餘裕的日子。


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在讀寫中梳理徬徨與焦慮,在悲欣交集中體驗生命脈動。 用阿德勒跟薩提爾育兒,以臣服悅納面對人生挑戰瓶頸,在對話中療癒自己與他人。 為慶祝自己第二誕生日,用crescendo mentality、不完美的勇氣、價值與愛通往彼此心世界的一座橋,親愛的讀者,生日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