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我們台灣部長們真的很喜歡畫各種~超~什麼的大餅,文化部長也說要透過補助讓台灣漫畫或文創短時間可以超韓趕日XD)台灣近三十年經濟成長主要仰賴半導體產業,1980年代,政府推動半導體發展(彼時政府將半導體產業列為重點發展項目,投入大量資源,制定相關政策,例如:孫運璿、李國鼎等官員的決策,都為半導體產業奠定基礎。),張忠謀創立台積電,開創晶圓代工模式。1996年ITA協定生效,促進半導體出口。在天時地利人和下,台灣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然而,其他產業並未享有相同發展機運。
但是這三十年過後,台灣似乎只有半導體一枝獨秀,但其實,台灣從事服務業人數就有600多萬人,科技業人數占比其實很低,但大家都知道服務業的薪資簡直就是哭到沒剩半點毛(於是更多人鋌而走險)。而背後其實是陷入產業結構與低利率死結循環;
為什麼說台灣目前的結構性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死結」,簡單列要點大概是:
——長期低利率政策導致房價飆升,企業與政府依賴此模式生存,阻礙產業轉型,人才因高房價與低所得外流,而產業單一化又加劇這種惡性循環。
這些問題其實很多經濟學者或政策專家都看得出來,但為什麼政府不願意真正改變?因為:
- 房地產是政商勾結的核心利益,政治人物需要金主支持,建商掌控大量資金,政策自然向有利於建商的方向傾斜。
- 台灣的企業環境依賴「低成本、低競爭」模式,產業缺乏轉型壓力,因為能夠靠便宜資金與低成本生存。
- 政府決策短視,沒有長遠規劃,政治人物關心的是「能不能選上下一屆」,而不是「台灣未來 30 年如何發展」。
- 台灣民眾對政策理解有限,大部分人只關心短期的生活成本,不會去思考更長遠的經濟結構,因此政策缺乏改革壓力(這點很重要)。
所以目前台灣所面臨的結構問題如果詳細來講,大概就是:
1. 台灣過度依賴單一產業
台灣經濟長期依賴半導體與電子產業,而其他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發展不足。這樣的產業結構問題有幾個風險:
- 若半導體市場變化,或美國/中國政策影響台積電,台灣經濟將承受巨大衝擊。
- 其他產業(例如生技、AI、文化創意、金融科技)發展緩慢,缺乏多元經濟支撐點。
對了,這種現象被稱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即某國經濟過度依賴單一出口產業,導致其他產業衰退,經濟變得脆弱。
2. 台積電及關鍵人才外流
台積電向美國擴展並帶走台灣技術人才,這不是預測,而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 根據數值預估,台積電未來會陸續向美國派遣4000 名以上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
(台積電一個美國廠大約需要500人過去,8個廠就是4000人,台清交一年錄取的理工學生也就5000人左右,而且被帶走的菁英們,他們是台灣花費大量心血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但以後他們的消費、生產、稅金未來都會貢獻給美國囉~~)而要知道,一旦台積電出走,不是只有台積電,而是相關供應鏈也會一起飛到美國。
- 隨著美國設廠,未來更多的技術轉移、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內部化,將進一步削弱台灣的技術優勢;日本也在這麼幹。
這不只是企業策略,而是美國政府的產業戰略。美國希望透過**「去台化」**,讓半導體供應鏈更安全,而台灣將逐漸失去這一核心競爭力。
3. 低利率政策導致房價高漲、產業缺乏轉型動力
台灣的房價上漲主要受 30 多年低利率政策 影響:
- 央行維持低利率,導致資金流入房市,推高房價,而不是投入產業升級或創新。
- 房地產變成最穩定的投資管道,企業不想冒風險進行創新,因為買地賺錢更容易。
- 年輕人薪資無法成長,因為企業沒被迫提高薪資來競爭人才,導致低薪與高房價並存。
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低利率 → 房價上升 → 人才無法累積資本 → 企業不升級 → 經濟發展停滯 → 更多人才外流(就算不是高科技人才,許多年輕人也是遠赴日本或新加坡闖蕩)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創新產業發展不如韓國、新加坡,因為他們有強制性的產業升級政策,而台灣的企業只想賺短期利益,不想轉型。
4. 政府不真正抑制房價,因為政治人物的金主是建商
台灣房價不斷飆升,而政府遲遲不動真正的房地產稅制改革,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商關係:
- 政治人物需要金主支持選舉,而這些金主就是房地產業者與財團。
- 房市是台灣經濟重要支柱,政府不願意打擊房價,因為怕影響經濟數據與政績。
- 房價下跌會讓已經買房的族群不滿,而這群人又是選舉的重要票源。
解決方法很簡單:學習日本的房產稅制,但政府遲遲不願採取有效措施,顯示根本沒有意願改革(因為民眾不關注不在意~只要操弄一下仇恨議題就可以把玩民眾得到選票,其他不用上心)。
5.選民/台灣民眾不上心
大多數人習慣「被餵養」資訊,不習慣主動思考
台灣的教育和媒體環境,讓許多人習慣被動接受資訊,而不是主動去查證和推理。例如:
- 學校教育重標準答案,不鼓勵獨立思考
- 新聞報導情緒化,習慣餵給觀眾結論
- 社群媒體演算法只推送符合使用者既有偏見的資訊
當人習慣「直接相信權威或媒體」而不是自己分析,就會變得容易被操弄。
台灣人對政治的情緒投入度過高
許多台灣人關心政治不是基於「政策優劣」或「邏輯分析」,而是基於情緒、認同、甚至族群對立,這使得他們難以保持理性。例如:
- 政治人物利用仇恨動員:「某某陣營是壞人,我們要團結對抗他們!」
- 透過情緒塑造好人/壞人形象:「這個人很親民,所以他一定是好人!」(忽略他的政策和行為)
- 把政治當球隊支持:「我支持的就是對的,對方一定是錯的!」(不看實際證據)
這種「政治當宗教信仰」的情況,使得許多人即使有邏輯能力,也會選擇不去用。
大多數人不想花時間分析
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或興趣去做「邏輯分析」這種耗腦的事情,尤其是:
- 資訊太多,讓人懶得去整理
- 日常生活忙碌,沒空深度思考
- 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什麼,所以懶得管
很多人寧可簡單接受媒體說的話,或是跟著群體走,而不願意花時間查證和分析。
群體壓力與從眾效應
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中,「合群」很重要,這導致:
- 如果周圍人都支持某個立場,自己違背會被排擠
- 在家族群組、職場、社交圈裡,很多人不敢發表不同意見
- 長期在單一資訊泡泡內,會覺得某種觀點就是「真相」
這讓許多人即使內心有疑問,也選擇順應大眾,而不是獨立思考。
政治人物與媒體刻意讓人民「不帶腦」
台灣的媒體和政治環境並不鼓勵人民理性思考,反而利用各種手法強化情緒、模糊焦點、製造對立,例如:
- 媒體偏頗報導,讓人民只看到片面資訊
- 政治人物刻意模糊焦點,讓人民關注「八卦」而非「政策」
- 用煽情語言取代理性討論,讓人無法冷靜分析
當人民被情緒淹沒時,理性與邏輯思考就被拋到一邊。
許多人喜歡在當下吃吃喝喝,或一起瞬間的義憤填膺(社會時事),但其實也不怎麼了解(也不想),更無法理解背後的結構問題(累),或許也是房貸跟生活壓力已經壓垮個人的思考空間,這也不是結構問題嗎?
以上只是個人對時事心情抒發,純屬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