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太需要擔心炫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是許多研究所放榜的時期,社交媒體上有許多「分享」上岸的方式,或許是善意的支持未來的考生,提供讀書方法。又或許是有意的想表達自己的努力。


raw-image


我們需要擔心他人炫耀嗎?

許多人保持著一種「沉默是金」、「飽滿的稻穗總是低著頭」的生活思路,畢竟炫耀過程中帶來的攀比與不適感,就連小學生都能清晰的感受到。

那為什麼我們雖然討厭別人炫耀,但我們又需要炫耀?

除了比較典型的「自我滿足」、「提升價值感」,我更喜歡相對中性的解釋:「因為人喜歡分享。」


分享,不只是提供物資、金錢,還有一種相對幽微的分享:資訊。

炫耀的人在分享的資訊就是:我想讓你知道,我是怎麼樣的人。

誠然,這是要取得別人的看得起,但反之,他為什麼要向我炫耀?因為他也需要我的看得起。


除此之外,炫耀還有沒有好處?我們應該反對炫耀嗎?


炫耀與表達與教學

大家應該有聽過一種投資老師悖論,「一個人如果可以靠著這種才能發財,他幹嘛要賣課、教別人賺?」。


我認為這種批評不無道理,就好像是達克效應所繪出的那樣,「半瓶水,響叮噹」。

我們認為真正的大師、宗師,是低調的臥龍鳳雛;高調炫耀,只代表這個人要嘛傻、要嘛壞。


我們會發現,其實反炫耀也是「反表達」、「反教學」的。

也就是調高表達的門檻、調高教學的門檻。因為市場希望,用高門檻來篩選出高級的人才,讓夠格的人來炫耀、來表達、來教學。


但遺憾的是,如果真的相信達克效應,那會發現另一個尷尬的場景,就是真的有資格突破高門檻來表達的人,當然有可能是已經走上「知識高原」的大師賢人,但同時,也有可能是還在「愚昧之巔」的我輩。


更何況,如果我們開始嘲笑炫耀,那些有知識、有智慧的人,也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還不夠格」,最終選擇沉沒,市場上就只剩下不怕丟臉、願意被罵的人留下來。


也就是說,我們越是批判大家的炫耀,就越會降低分享、降低教學的數量,甚至,也有可能降低分享與教學的品質。


raw-image


說教與教學與炫耀


在分享過程中,我們還會接觸到另一個概念:「說教」。

常見於女性主義的學科中,這個概念在提醒那群「實際上沒有這麼厲害,但又總是想要教教你、講大道理的指導者」。


那說教跟教學之間的差異什麼?炫耀跟教學之間的差異又是什麼?

我們有沒有什麼心法,可以確保滿足自己的「說教癖」、「分享癖」、「教學慾」,同時又不令人白眼?


那,就讓我來教教你吧!


嘗試找到「良好分享」的邊界

為什麼老師對同學的「教育」比較少令人反感?
父母對孩子的「指導」很容易引起爭端?

除了個別關係的磨合與口吻的差異,我們還需要介意哪些場景?

我認為可以從接收者、表達者兩個角度著手。

表達者是聽眾主義,讓我們先為別人想,再為自己想。


建立「接收者隨時可以拒絕」的場景

即使到今天,在網路上寫文章時,我也總是思考著「我這樣寫會不會很有說教意味?」、「我真得有資格講這些嗎?」


但我之後發現,這些擔憂是多餘的。


因為在網路上,人們有「拒看」、「離開」的選擇,也就是對於受眾而言,如果覺得我們的炫耀、表達、教學,是令人不適的,他大可以別看。(遺憾或慶幸的是,我們的點閱數也呈現出這件事情是真實存在的。)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總有海量的資訊,與其說這是表達者的勝利,不如說這是閱聽人選擇權的展現。


但有一點難度的往往在實際見面時,我們很常劈哩啪啦講,卻忘了確認對方的感受,忘了讓對方也有足夠的分享與表達的見解與空間。


如果很難確保「拒絕」的權力,那我們可以爭取一個「尋求協助」的場景。

之所以會有令人難受的「說教感」,往往是突如其來冒出來的大師想教教可憐的羊群。

但如果稍微精緻一點,讓對方說出自己的困境,讓對方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讓對方來問:「你有什麼看法?」

這些讓對方表達的空間,都會讓我們的表達有更多鋪墊,絕對比一聽到處境就開始想著給對方當軍師來得更舒適。



確保「表達者有知識傳播」的方案。

如果對方不主動,我們就完全不該講、不能講嗎?


我認為,或許可以調整一下思路。關鍵是「讓人想問」、「讓人想聽」。

我遇到困難時,總是會去大安區拜訪大隱隱於市的老師,原因非常純粹:他能夠給出的見解比較深刻。

長此以往,當老師日常中想要講一些新學到的知識、觀念,我們心裡也都知道「他真的有東西可以教人」。


純粹的炫耀,只在乎「給你看我有什麼。」

純粹的說教,只在乎「給你看我都怎麼做。」


但教學、表達,需要考慮對方有沒有辦法學會。

將炫耀與說教,包進一層可被複製、可被重現的技巧中。


這是為什麼,教人考試、教人發財的老師這麼多。

因為這類型的科目很容易可以把「自己做過什麼」視為「成功的方法」。


當然,我們可以批判這件事情,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高興。

是因為他們想要取得炫耀的榮耀,社會才多了一些訊息跟知識。

他們包裹得越好,我們就學到越多;他們包裝的越差,我們就越看得出來對方的程度。


而我們做炫耀者時,也應該練習包裝自己的表達,不僅要展示「我有什麼」。
也要考慮對方「聽到什麼、學到什麼」。


這,或許是我們不太需要擔心炫耀的理由。


avatar-img
16會員
21內容數
如果有一篇值得教學的文章,我認為可以寫成短文、放在Facebook 如果有一篇值得分享的新聞,我認為可以剪成短片、放在Youtube 可是如果是一篇初期的草稿,又不想浪費,記錄在方格子,希望有緣人可以看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胡教練練習 的其他內容
探討時間旅行悖論與自由意志的哲學文章,藉由科學研究、電影情節及哲學觀點,例如卡繆的薛西佛斯神話詮釋,探討宿命與自由意志的矛盾,並提出在承認宿命前提下,仍需追求主體價值、反抗荒謬的觀點。
3月1日,鳥山明老師離世,他最有名的作品《七龍珠》膾炙人口,可謂是當代動漫的經典之一。 如果真要論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答案不會是《七龍珠》,但如果要說小時候對於「日本動畫」的理解,家裡那套從拉帝茲出場到賽魯篇的DVD,就是一代人的啟蒙。
這是我第四次在師大度過的寒假,從競技辯論走到校園思辨,助教們有時會問:有什麼是教學中重要,但卻很常忘記、或難達成的事情嗎? 這讓我想到,辯論活動的教育是從小而上的,先是辯手、後是教練,有時候會有一些思路可能沒有轉換過來,因為做辯手是取得,我們得到多少、取決於多努力。但做教練是給予,我們是滋
「非暴力溝通」一直都是學習表達的很大一塊訴求,我們提出了理由、後果和風氣三方面的分析。通過此篇文章可以明確瞭解,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對於解決衝突的好處。
上一篇文章寫到《進擊的巨人》裡「好好聊聊」的角色,除了阿爾敏以外,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願意聊聊的角色,肯定就是馬可‧波特,在作品早期時,他因為發現軍中的臥底而受害。 而面對叛徒,馬可的遺言卻是:「不是根本……還沒好好談過嗎?」
《進擊的巨人》前陣子動畫版完結了,作品裡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但如果問「誰是整部作品中最聰明的人」我想阿爾敏·亞魯雷特應該會是很多人的首選。 不過,除了聰明以外,阿爾敏在溝通表達上也是個令人敬佩的角色,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聰明的阿爾敏如何化解危機。
探討時間旅行悖論與自由意志的哲學文章,藉由科學研究、電影情節及哲學觀點,例如卡繆的薛西佛斯神話詮釋,探討宿命與自由意志的矛盾,並提出在承認宿命前提下,仍需追求主體價值、反抗荒謬的觀點。
3月1日,鳥山明老師離世,他最有名的作品《七龍珠》膾炙人口,可謂是當代動漫的經典之一。 如果真要論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答案不會是《七龍珠》,但如果要說小時候對於「日本動畫」的理解,家裡那套從拉帝茲出場到賽魯篇的DVD,就是一代人的啟蒙。
這是我第四次在師大度過的寒假,從競技辯論走到校園思辨,助教們有時會問:有什麼是教學中重要,但卻很常忘記、或難達成的事情嗎? 這讓我想到,辯論活動的教育是從小而上的,先是辯手、後是教練,有時候會有一些思路可能沒有轉換過來,因為做辯手是取得,我們得到多少、取決於多努力。但做教練是給予,我們是滋
「非暴力溝通」一直都是學習表達的很大一塊訴求,我們提出了理由、後果和風氣三方面的分析。通過此篇文章可以明確瞭解,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對於解決衝突的好處。
上一篇文章寫到《進擊的巨人》裡「好好聊聊」的角色,除了阿爾敏以外,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願意聊聊的角色,肯定就是馬可‧波特,在作品早期時,他因為發現軍中的臥底而受害。 而面對叛徒,馬可的遺言卻是:「不是根本……還沒好好談過嗎?」
《進擊的巨人》前陣子動畫版完結了,作品裡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但如果問「誰是整部作品中最聰明的人」我想阿爾敏·亞魯雷特應該會是很多人的首選。 不過,除了聰明以外,阿爾敏在溝通表達上也是個令人敬佩的角色,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聰明的阿爾敏如何化解危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1.   頻繁更新你的社群資料,向其他朋友去打聽你的事情、最近在做什麼,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2.   刻意模仿你很多事情。 3.   他和別人滔滔不絕地談話,但你一出現他就靜默。  4.   對於你做得不錯的事情自動略過,或刻意稱讚。 5.   當你遇到好事時,他會假裝一點也不在乎。
我滿感謝自己的文章都有人看過而且留下愛心,有種默默被大家關注的感覺,有點溫馨、有點酷,但有時候有點害怕(?),因為大部分都沒有留言,會有點好奇大家的想法 「啊之前不是一直說不在意別人的回饋嗎現在又在那邊blablabla」 我想了一下,這兩者應該並不衝突 我覺得「不在意」的意思並不是毫不關心,
Thumbnail
原文連結放留言處🙂 也是有許多卡友給予有幫助的建議。 我知道網路言論尤其是負面、難聽的看看就好,我相信大多人在現實生活都是一般人,因為網路匿名的自以為是的安全感,讓一部分的人肆無忌憚發言,認真要找還是能夠透過各種方式找到此人的。 起初這篇我是沒有在意,直到重看看到發文者的更新,才去細
(以下是個人感受,不是在批判他人)
Thumbnail
人們傾向他們只願意記得的事情,我想這是他們不具「辨識度」的原因​。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1.   頻繁更新你的社群資料,向其他朋友去打聽你的事情、最近在做什麼,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2.   刻意模仿你很多事情。 3.   他和別人滔滔不絕地談話,但你一出現他就靜默。  4.   對於你做得不錯的事情自動略過,或刻意稱讚。 5.   當你遇到好事時,他會假裝一點也不在乎。
我滿感謝自己的文章都有人看過而且留下愛心,有種默默被大家關注的感覺,有點溫馨、有點酷,但有時候有點害怕(?),因為大部分都沒有留言,會有點好奇大家的想法 「啊之前不是一直說不在意別人的回饋嗎現在又在那邊blablabla」 我想了一下,這兩者應該並不衝突 我覺得「不在意」的意思並不是毫不關心,
Thumbnail
原文連結放留言處🙂 也是有許多卡友給予有幫助的建議。 我知道網路言論尤其是負面、難聽的看看就好,我相信大多人在現實生活都是一般人,因為網路匿名的自以為是的安全感,讓一部分的人肆無忌憚發言,認真要找還是能夠透過各種方式找到此人的。 起初這篇我是沒有在意,直到重看看到發文者的更新,才去細
(以下是個人感受,不是在批判他人)
Thumbnail
人們傾向他們只願意記得的事情,我想這是他們不具「辨識度」的原因​。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