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生活裡的「父母複製貼上」
最近讀完《非暴力溝通》中關於「生理父母」與「心理父母」的章節,才驚覺我們的人生根本是場大型的「組裝遊戲」。
書中提到的概念,完美解釋了為何我們總是:
- 明明討厭父母的某些行為,卻在關鍵時刻「自動重播」他們的台詞
- 想活出自我,卻被無形的「家族作業系統」綁架選擇
當「父母複製貼上」入侵你的日常
- 職場應對焦慮症
「被主管稱讚時脫口『沒有啦,還差得遠』——根本是媽媽當年否定我的台詞 」
(我們總說要「做自己」,卻連接受讚美都要經過父母語音審核?) - 婚姻鬼打牆
「說好不做犧牲型媽媽,卻在煮飯時衝口:『你們先吃,我收完廚房再來』」
(原生家庭的程式碼,總在身體疲憊時自動更新) - 紅包PTSD
「叮嚀姪子『要存起來別亂花』的瞬間,我竟變成當年碎念的阿公!」
(血緣自帶的碎碎念基因,比想像中更強大) - 蚵仔煎捍衛戰
「男友嫌醬太多,我暴怒『不懂吃就別吃』——完全重現阿嬤的護食魂」
(原來對家鄉味的執著,是隱形的家族認同儀式) - 文化強力膠
華人特調的「孝順」最棘手:「你阿嬤以前都這樣教,有什麼不對?」
(但沒人告訴我們,阿嬤的年代可沒有職場性騷擾防治法)
關於孝順的叛逆練習
「孝順不該是複製貼上,而是有意識的『去蕪存菁再編輯』。」
當我開始試著:
- 保留媽媽的勤儉,但刪除她的犧牲者模式
- 繼承爸爸的責任感,但升級他的溝通方式
- 把阿嬤的護食魂,轉化成對專業的堅持
原來真正的成熟,是能笑著對父母說:
「 你們給我的基礎款很棒,但請等我安裝完這個時代需要的補充包 」
「 家族傳承不該是傳家寶,而是基礎工具——用來打造獨一無二的自己 」
「 而孝順的最高境界,我想是把自己的活法變成父母沒想過的可能。」
那些曾經的親子衝突,也就能轉變成珍貴的「人生改裝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