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諮商心理師,服務場域遍及學校、企業及社區。這系列文章是我的工作儲思盆,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所有人「一起」思考、「一起」對話。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身為父母,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家人彼此間的關係猶如一張網,一旦有人正在拉扯,其他人也會感受到震盪。
舉例而言,當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有許多心事、想要有自己的空間,而開始與父母不同調,彼此的關係便開始有張力:孩子因為成長而想要獨立,父母卻可能因不明白孩子何以想要遠離,而造成親子衝突。
家庭跟個體一樣,隨著時間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只有彼此的夫妻關係、迎來新生兒的小家庭、孩子吵吵鬧鬧的青春期、夾在工作與家庭中求生存、兒女離家的空巢期等,每個階段都考驗著家庭關係的彈性。
而好的家庭關係,往往能輕易化解「變化」帶來的震盪。
「好奇」前來諮商的孩子怎麼了,是我常常在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這個孩子只來談了四次,臉上開始有笑容?但另一個孩子已經談了十四次,還是悲傷不已?」
困難的心理狀態常是經年累月發展而來,若想迎來孩子的笑容,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父母的支持與理解。
同樣是探討「父母偏心」的議題,有些父母會在驚訝中思考「孩子怎麼了?為什麼他低落到需要諮商?」,然後快速調整家庭互動方式迎回孩子的笑容;有些父母會不斷地表達「為什麼諮商沒有效?他讓我很困擾,心理師他到底在想什麼?」。
後者的父母往往有更多自己的困難,會不經意陷入「是孩子有問題,他需要改變」的思維,而忽略了家是彼此牽連的。
有時候,只要多一些支持與理解孩子的心,「家」就能一起面對關係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