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內東北陬以南者。
2. 注釋
1. 海內:指中國境內,或傳說中的四海之內。
2. 東北陬:指東北方的邊陲地區,「陬」意為角落、邊遠之地。
3. 以南者:指位於該地區以南的地方。
3. 白話文
位於海內東北角以南的地區。
4. 總結
這句話是一個地理描述,指的是中國東北角以南的區域,為後續的記載提供地理範圍的背景。
二、
1. 原文
鉅燕在東北陬。
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㬇,在崑崙墟東南。一曰海內之郡,不為郡縣,在流沙中。
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崑崙墟東南。崑崙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
琅瑘臺在渤海間,琅瑘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
韓鴈在海中,都州南。
始鳩在海中,轅厲南。
會稽山在大楚南。
2. 注釋
1. 鉅燕:古代燕國的重要地區,位於東北角落。
2. 流沙:指中國古代對沙漠或荒漠地區的稱呼,如塔克拉瑪干沙漠。
3. 埻端、璽㬇:位於流沙中的國家,在崑崙墟東南方。
4. 海內之郡:指某些不受郡縣管轄的地區,位於流沙中。
5. 大夏:古國名,位於中亞或中國西部。
6. 豎沙、居繇、月支:皆為流沙外的國家,月支國即月氏,曾是中亞的一個強國。
7. 西胡白玉山:位於大夏東部的山脈,以白玉聞名。
8. 蒼梧:位於白玉山的西南方。
9. 雷澤:一處傳說中的沼澤,有雷神居住,雷神長著龍的身體和人的頭,會擊打自己的腹部發出雷聲。
10. 吳:古代地名,對應今日江蘇、浙江一帶。
11. 都州:一座位於海中的島嶼,又稱郁州。
12. 琅瑘臺:位於渤海之間,琅琊東方,北方有山。另一說法認為它在海中。
13. 韓鴈:一種生活在海中的生物,位於都州南方。
14. 始鳩:生活在海中的鳥類,位於轅厲南方。
15. 會稽山:位於大楚南方,傳說中與古代禹王的事蹟相關。
3. 白話文
鉅燕位於東北角落。
位於流沙中的國家有埻端和璽㬇,這些國家在崑崙墟的東南方。另一種說法認為,這些地區雖然位於國內,卻不屬於任何郡縣,位於流沙之中。
流沙之外的國家有大夏、豎沙、居繇和月支國。
西胡白玉山位於大夏的東方,而蒼梧則位於白玉山的西南方。這些地區都位於流沙的西方,以及崑崙墟的東南方。而崑崙山則位於西胡的西方,這些地方都在西北方。
雷澤之中住著雷神,他擁有龍的身體和人的頭顱,會用肚子發出雷鳴聲。這個地方位於吳的西方。
都州位於海中,另一種說法稱其為郁州。
琅瑘臺位於渤海之間,處於琅瑘的東方,其北方有山。另一說法認為它在海中。
韓鴈生活在海中,位於都州的南方。
始鳩生活在海中,位於轅厲的南方。
會稽山位於大楚的南方。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許多古代國家、地理位置和神話生物。鉅燕位於東北角,而流沙地區內外則分佈著不同的國家,如大夏、月支等。崑崙山、西胡、白玉山等地理位置也被提及。神話部分提到了雷澤中的雷神,具有龍身人頭,能夠擊打自己的腹部發出雷鳴。此外,還記錄了多個海中島嶼,如都州(郁州)、琅瑘臺,以及會稽山等。這些記載反映了古人對遙遠邊疆與海洋世界的幻想與認知。
三、
1. 原文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長州南。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餘暨南。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鄣。淮水出餘山,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入海,淮浦北。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入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濛水出漢陽西,入江,聶陽西。溫水出崆峒,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華陽北。潁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緱氏。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鄉西南,入淮極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涇水出長城北山,山在郁郅長垣北,北入渭,戲北。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白水出蜀,而東南注江,入江州城下。沅水山出象郡鐔城西,入東注江,入下雋西,合洞庭中。贛水出聶都東山,東北注江,入彭澤西。泗水出吳東北而南,西南過湖陵西,而東南注東海,入淮陰北。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肄水出臨晉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潢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敦浦西。洛水出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之西。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沁水出井陘山東,東南注河,入懷東南。濟水出共山南東丘,絕鉅鹿澤,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潦水出衛皋東,東南注渤海,入潦陽。虖沱水出晉陽城南,而西至陽曲北,而東注渤海,入越章武北。漳水出山陽東,東注渤海,入章武南。
2. 注釋
1. 岷三江:指長江上游的三條主要河流,源頭皆在岷山地區。
2. 汶山:位於四川省岷山一帶。
3. 曼山:古代山名,可能在四川或西南地區。
4. 高山:位於成都西方,長江支流之一的源頭。
5. 三天子都:古地名,可能指某處山脈或王者祭祀之地。
6. 天子鄣:可能是天子居住或守護之地。
7. 餘山:位於朝陽東、義鄉西,淮水的源頭。
8. 舜葬東南陬:傳說舜帝葬於此,湘水源頭在此地。
9. 鮒魚之山:傳說中的山,漢水發源地。
10. 帝顓頊: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其墓在陽面,九嬪(妃子)葬在陰面,有四條蛇守護。
11. 崆峒山:位於今甘肅平涼一帶。
12. 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位於今河南登封。
13. 天息山:位於梁勉鄉西南,汝水的源頭。
14. 鳥鼠同穴山:渭水的發源地,傳說鳥與鼠共居於此。
15. 象郡:古代地名,位於今廣西一帶。
16. 鐔城:可能為古地名,沅水發源地。
17. 共山:位於山東,濟水發源地。
18. 潦水:古代河流名,注入渤海。
19. 虖沱水:即滹沱河,流經山西、河北等地。
20. 漳水:即漳河,流經山西、河北,注入渤海。
3. 白話文
岷山有三條主要河流:長江的主流發源於汶山,北江發源於曼山,南江發源於高山。高山位於成都西方,最終這些河流在長州南方流入大海。
浙江發源於三天子都,其東部地區。在閩地的西北部,最終流入大海,在餘暨南方。
廬江發源於三天子都,流入長江,在彭澤西方。一種說法稱此地為天子鄣。
淮水發源於餘山,餘山位於朝陽東、義鄉西,最終在淮浦北方流入大海。
湘水發源於舜帝陵墓的東南角,向西環繞陵墓,最終流入洞庭湖底部。另一種說法稱此地為東南西澤。
漢水發源於鮒魚之山,傳說帝顓頊埋葬於山的陽面,九位妃子埋葬於陰面,四條蛇守護著此地。
濛水發源於漢陽西方,流入長江,在聶陽西方注入。
溫水發源於崆峒山,崆峒山位於臨汾南方,最終流入黃河,在華陽北方匯入。
潁水發源於少室山,少室山位於雍氏南方,流入淮水,在鄢北方注入。另一種說法稱此地為緱氏。
汝水發源於天息山,天息山位於梁勉鄉西南方,最終流入淮水的最西北方。另一種說法認為淮水位於期思北方。
涇水發源於長城北山,該山位於郁郅長垣北方,最終向北匯入渭水,在戲北注入。
渭水發源於鳥鼠同穴山,向東流入黃河,在華陰北方注入。
白水發源於蜀地,向東南注入長江,在江州城下匯入。
沅水發源於象郡鐔城西方,向東流入長江,在下雋西方與洞庭湖匯合。
贛水發源於聶都東山,向東北流入長江,在彭澤西方注入。
泗水發源於吳地的東北方,向南流動,西南經過湖陵西方,再向東南流入東海,在淮陰北方注入。
鬱水發源於象郡,向西南流入南海,在須陵東南方匯入。
肄水發源於臨晉西南方,向東南流入大海,在番禺西方注入。
潢水發源於桂陽西北山,向東南流入肄水,在敦浦西方匯入。
洛水發源於洛西山,向東北流入黃河,在成皋西方匯入。
汾水發源於上窳北方,向西南流入黃河,在皮氏南方匯入。
沁水發源於井陘山東方,向東南流入黃河,在懷東南方注入。
濟水發源於共山南東丘,經過鉅鹿澤,最終流入渤海,在齊地琅槐東北方注入。
潦水發源於衛皋東方,向東南流入渤海,在潦陽匯入。
虖沱水發源於晉陽城南方,向西流至陽曲北方,再向東流入渤海,在越地章武北方注入。
漳水發源於山陽東方,向東流入渤海,在章武南方匯入。
4. 總結
此段記錄了中國古代的主要河流及其發源地、流向與匯入的水系,涵蓋長江、淮河、渭水、漢水、贛水、泗水、濟水等,並涉及多個神話傳說,如帝顓頊墓、舜帝陵等,反映古代地理與文化信仰的結合。
四、
1. 原文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勳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
2. 注釋
1. 建平元年:東漢時期,建平是漢哀帝的年號,建平元年即公元前6年。
2. 丙戌:天干地支紀日法中的一天。
3. 待詔:一種官職,指等待詔命的官員,通常負責咨詢或特殊任務。
4. 太常:掌管禮儀與祭祀的官職。
5. 屬臣:隸屬於某官府的下級官員。
6. 望校治:可能指檢視、考察或整治某地或事務。
7. 侍中:皇帝的近侍官員,負責傳達詔令,參與機要事務。
8. 光祿勳:掌管皇帝侍衛和宮廷事務的官職。
9. 臣龔:指名為「龔」的官員,負責光祿勳職務。
10. 奉車都尉:掌管皇帝車駕的官職。
11. 光祿大夫:高級榮譽官職,參與朝政咨詢。
12. 臣秀:指名為「秀」的官員,擔任光祿大夫。
13. 領主省:負責主持某項政務或管理機構。
3. 白話文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日,等待詔命的太常屬臣負責檢視並整治相關事務。侍中、光祿勳官員龔,以及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官員秀,負責主持並管理此事。
4. 總結
此段記錄了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四月某日,太常屬臣受命檢視某事,並由高級官員如光祿勳龔、光祿大夫秀等負責監督管理,顯示當時朝廷對特定事務的安排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