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發展的研究,通常是由佛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開始,隨後由不同研究者依據自己的認知排序,而所讀的這本《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則在阿德勒學派後,接著切入了存在主義治療及人本主義心理學。這兩個學派因為有些相近的觀念,時常併在一起討論,但兩者都相對抽象,並不容易一次讀懂。對我而言,這已經是第三次研讀,才逐漸形成較清晰的輪廓。;第一次是聽啟點文化的心理小學堂,第二次是看《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再搭配重聽一次心理小學堂。
在理解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看法: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是一種對人的哲學態度,在心理諮商的應用上,它們是心理師的核心概念,結合其他技術性學派進行心理工作。雖然有這層認知,但是對於存在主義的哲學背景、人本主義的創始理念,依然有許多模糊之處,尤其是這兩者的差異與互補,仍在學習中。
在釐清這些概念的過程中,查詢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馬斯洛(Maslow)的英文維基百科,裡面有一段標題為「馬斯洛與優生學」,引起我的注意,該段落摘要:馬斯洛受優生學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影響,認為智力測驗可以準確衡量人的基因優劣;鄙視印度人;認為接種疫苗干擾自然選擇,讓「殘疾」與「劣等基因」續存並繁衍;認為饑荒、吸毒等原因死亡是對「高級人類」一種貢獻;認為優生學可能成為未來宗教…等。
其中段落原文:「馬斯洛對『人類』的定義,是理解他對傳統的心理學理論與他對優生學的熱忱與支持之間的矛盾關鍵。根據馬斯洛的觀點,並非所有人都是人類。吸毒者、精神病患者、智力低下者和被視為『多餘』的人等,並不是人類,而是『次等人類』或『殘缺人類』,他們的物質和智力需求阻礙了優越的『卓越人類』(aggridant humans)的進步。」
讀到這段非常的訝異,因為馬斯洛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倡導者,強調人性良善與潛能實現,卻在思想中隱含菁英主義與歧視性觀點,到底這樣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
核心理論
理論觀點
簡單了解馬斯洛的理論後,是否也發現了矛盾點?他原則上是反對精神分析或其他心理學偏重病理認知,而發展出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潛能和自我實現的「正向性」,但這同時又與他歧視精神病患者相互矛盾—他不相信這些次等人類也有潛能?
馬斯洛所處的時代為20世紀中期,當時優生學在西方社會有一定影響力。而馬斯洛在研究自我實現者時,大多以「正常人」或「傑出人物」作為研究對象,如愛因斯坦、林肯等,使得他的人本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偏向菁英主義,忽略了那些心理病患或智力受限者的潛能。他將「自我實現」與「成功卓越」畫上等號,以至於忽視了不同處境中的人可能以不同方式實現自我。
我想他因為重視需求理論與自我實現,同時對「次等人類」的偏見,認為其無法達成自我實現目標,因而強化對這些非社會菁英者的歧視。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線性向上的,從低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高階(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因而有身體殘缺者他認為其無法滿足低階需求,而有心理困擾者或智力缺陷者,則認為其無法滿足高階需求。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之前,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關注於異常和疾病,而馬斯洛開創了與當時西方主流心理學不同的思潮,強調人性本質的積極與成長潛能。基於這樣的核心理念下,進而發展出羅傑斯(Carl Rogers)個人中心治療。
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承載著馬斯洛對人性的積極與正向性,加入了羅傑斯的無條件正向關懷、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態度,讓人本主義心理學成為現代心理諮商一種溫暖包容的能量源頭。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了Carl Rogers的個人中心治療、超個人心理學、正向心理學,也支持科學(實證)心理學,他的存在讓我想到佛洛伊德,佛洛伊德也是一個先驅者,但他本身提出的理論並不完善,馬斯洛也是,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出現,讓心理學學派不斷地開枝散葉。
佛洛伊德的開創性:人類行為受到潛意識與內在衝突驅動,尤其是性本能與攻擊性。精神病理(如神經症和人格障礙)源自於童年創傷、壓抑與未解決的衝突。揭示人類心理陰暗面與病理根源。
影響: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馬斯洛的開創性:強調人性正向、成長潛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反對病理角度看待心理困擾。探索人類心理成長與幸福的可能性。
影響:羅傑斯的個人中心治療、正向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整合性心理治療…等
佛洛伊德針對「病理心理的探討與改善」,馬斯洛則是「健康心理的追求與實現」,因為他們兩位先驅,讓人類的心理世界的理解有了不同面向而更趨完整性。
為了釐清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存在主義治療的差異,在理解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馬斯洛理論背後的菁英主義思維,但仔細想想,這種看似矛盾的思維其實不難理解——由於對「不健全」的人歧視,以至於轉而專注研究「健全」的個體如何開發潛能、追求自我實現。
這樣的矛盾也讓我連結到佛洛伊德,佛洛伊德把性本能理論套用在人類行為的解釋,同時他與母親的正向關係提出的伊底帕斯情結,這些詮釋在心理學界時常引發爭議與矛盾,而不被所有人接受。
雖然兩者的理論都有其局限性與缺陷,但正是這種對立與互補,讓現代心理治療能在病理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同時更加注重內在探索與外在自我實現。這種平衡也為現代心理健康帶來更多細緻且多元的維護方式,讓心理學能夠在實務上更靈活應對不同需求的個案。
後記:
這篇文章是閱讀《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時,反覆思考之後的心得整理,過程中也參考了一些資料和分析工具,重新檢視對心理學學派的理解,期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大家不同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