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世界》從法律攻防看權勢性騷擾 #MeToo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2年台北電影節閉幕片《童話・世界》是導演唐福睿的首部電影作品,他以多年執業律師的經驗為基礎,描繪了一場關於補教名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勢性侵案件。

這部作品不僅刻畫了受害者的掙扎,也深入探討法律攻防戰如何影響案件走向。

電影的敘事以張孝全所飾演的律師張正煦為主軸,採取運用了非線性敘事(Nonlinear Narrative),透過雙線敘事(Dual Narrative) 交錯剪輯(Interwoven Editing),展現過去與現在兩條時間線的對比。



🎯平行蒙太奇(Parallel Montage)

  • 17年前,年輕的張正煦為一名補教老師湯師承(李康生飾)辯護,運用強勢的法庭詰問技術,迫使原告承認提告是出於報復,他的攻防戰略讓旁聽席上的 陳新(江宜蓉飾)只能壓抑眼淚,無聲承受創傷。
  • 17年後,張正煦因其做社工的妻子(夏于喬飾)的請求,成為湯師承的控方律師,試圖彌補當年的錯誤。但現實世界終究不像童話,權勢與金錢的角力決定了最終的結局。
  • 隨著劇情推進,觀眾逐漸會發現 「法律的勝敗不代表正義的伸張」,而權勢與金錢的角力,才是真正影響案件結果的關鍵。
  • 導演透過電影手法讓不同時空的張正煦形成強烈對比,進一步探討「當權力不對等時,所謂的『自願』是否成立?」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對照

談到補教環境中的性侵議題,很難不聯想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2017 年 4 月,26歲的作家林奕含自戕離世,她的父母表示,她在 16 歲時曾遭補教老師侵犯,十年來無法擺脫陰影,最終選擇結束生命。

她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以細膩且殘酷的筆觸,描寫了一名少女被補教老師權勢侵害的經歷。

這本小說出版後引發極大關注,但隨著新聞熱潮退去,「林奕含」成為書架上的一個作者名,而「房思琪」的故事,卻仍然在社會的陰暗角落中上演。

導演唐福睿在《童話・世界》的映後座談中坦言,這部電影的劇本確實受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的啟發,希望藉此探討那些遭遇類似情境的女孩,如何面對法律、社會輿論與自身的傷痛。

以影視理論出發,這兩部作品在敘事上有所不同: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採用受害者主觀視角(Subjective Perspective),強調心理創傷與壓抑。
  • 《童話・世界》則運用法律攻防式敘事(Legal Drama Narrative),讓觀眾透過戲劇辯論(Dramatic Debate)來探討性騷擾與權勢關係的界線。
  • 不同的敘事方式,間接反映了我們面對這類議題時的兩種視角:我們選擇同理受害者?還是選擇在法律框架內的合理性?


🎯社會的「沉默文化」該打破了!

性騷擾和權勢濫用並不僅存在於電影或小說中,而是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曾經歷卻難以言說的痛苦。從校園、職場到娛樂產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受害者的聲音被質疑、被噤聲,甚至被迫自我懷疑。

當「他只是開玩笑」成為推託之詞,當「你是不是誤會了」取代了真相的追問,這不僅是在否定受害者的經歷,更是在替加害者開脫。

拒絕性騷擾,從不再噤聲開始!

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關注某一場 MeToo 運動的爆發,而是讓這場變革持續進行。我們可以:

支持受害者發聲,拒絕「受害者有罪論」

推動法律與制度改革,建立更完善的申訴與保護機制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身體界線,從不開「擦邊球」的玩笑開始

這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應該共同努力的事。
這一次,請和我們一起大聲說:「不🚫!」
內容總結
童話世界
4
/5
Elizabeth KT Wang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研究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正道導演的兩部作品《盛夏光年》(2006)與《盛夏未來》(2021),時間相隔15年之久,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青春面貌與導演風格的成熟遞進。
3/5盛夏光年
2011年的《失戀33天》不僅獲得了當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更成為許多觀眾心目中的經典愛情電影。 本文將從劇本分析的角度,探討本片如何在敘事結構、角色塑造、台詞設計及節奏把控等方面展現出色的編劇技巧。 🌹 #情人節快樂 ☀️#戀愛影劇
4/5失戀33天
📽️上學期的《影視與性別》期末報告,我選了兩部不同時代的影視作品來探討:性別束縛與其他社會形式壓迫 🎭 #羅密歐與茱麗葉 #影后史艾瑪
5/5羅密歐與茱麗葉1996
陳正道導演的兩部作品《盛夏光年》(2006)與《盛夏未來》(2021),時間相隔15年之久,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青春面貌與導演風格的成熟遞進。
3/5盛夏光年
2011年的《失戀33天》不僅獲得了當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更成為許多觀眾心目中的經典愛情電影。 本文將從劇本分析的角度,探討本片如何在敘事結構、角色塑造、台詞設計及節奏把控等方面展現出色的編劇技巧。 🌹 #情人節快樂 ☀️#戀愛影劇
4/5失戀33天
📽️上學期的《影視與性別》期末報告,我選了兩部不同時代的影視作品來探討:性別束縛與其他社會形式壓迫 🎭 #羅密歐與茱麗葉 #影后史艾瑪
5/5羅密歐與茱麗葉1996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青少年讀書會來到編號第71號(青少年讀書會第11年),預計閱讀《未曾上映的電影》。我個人超喜歡這個故事。因為有太多主題可以討論與思考。 . 我們都是膽小鬼,害怕回憶。但,我們渴望回到過去,彌補遺憾。「人生無常令人痛苦,但世界就是這樣......我們又能改變什麼?」那就鼓起勇氣,跨入這家
Thumbnail
   本文是枝裕和導演、坂元裕二編劇、坂本龍一配樂的電影《怪物》少年視角,試圖以兒少心理與性別觀點做的筆記,全文大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去年在美國締造票房奇蹟的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以兒童拐賣的真實事件改編,揭露人口販運世界的重重黑幕。上映後,全球票房不只超車阿湯哥,突破 2.4 億美元,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世界當中「失落的一角」。從議題層面、故事節奏跟切角,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Netflix 臺劇《愛愛內含光》探討時代的新型態情感關係,以及在影視製作中的親密指導工作。文章討論了親密指導在影視產業中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演員和製作團隊的保護和幫助。並提供了許多相關資訊及推薦觀賞有親密指導參與的臺灣影劇。 威力文本分析 - seo
Thumbnail
青少年讀書會來到編號第71號(青少年讀書會第11年),預計閱讀《未曾上映的電影》。我個人超喜歡這個故事。因為有太多主題可以討論與思考。 . 我們都是膽小鬼,害怕回憶。但,我們渴望回到過去,彌補遺憾。「人生無常令人痛苦,但世界就是這樣......我們又能改變什麼?」那就鼓起勇氣,跨入這家
Thumbnail
   本文是枝裕和導演、坂元裕二編劇、坂本龍一配樂的電影《怪物》少年視角,試圖以兒少心理與性別觀點做的筆記,全文大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去年在美國締造票房奇蹟的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以兒童拐賣的真實事件改編,揭露人口販運世界的重重黑幕。上映後,全球票房不只超車阿湯哥,突破 2.4 億美元,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世界當中「失落的一角」。從議題層面、故事節奏跟切角,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Netflix 臺劇《愛愛內含光》探討時代的新型態情感關係,以及在影視製作中的親密指導工作。文章討論了親密指導在影視產業中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演員和製作團隊的保護和幫助。並提供了許多相關資訊及推薦觀賞有親密指導參與的臺灣影劇。 威力文本分析 -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