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那題好像不該那樣回答...?
面試完之後,你是不是也常被這念頭纏住?想要放空讓大腦休息,卻一直回放沒講好的片段。這篇想和大家聊聊,終結這種無限內耗的5個技巧!
❶ 趁當天寫下「失誤筆記」
我習慣在記憶還新鮮的時候,把面試當下答得不順、想太久的問題列出來。雖然已經無法改變結果,但如果未來還是應徵同產業、同性質的工作,有很高機率會再被問到。與其讓這次的不完美變成遺憾,不如把它變成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❷ 找出最根本的原因
答得不順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是其實知道答案,但講出來時不夠有條理?這表示口語表達要加強。如果是因為當下沒想法,又硬擠出點什麼才講得零零落落,那很可能是面試前的準備不夠完整,該想過的問題沒提前先思考。
❸ 建立面試FAQ檔案
我自己在雲端硬碟,有針對不同職位建立專屬的表單,把所有可能的問題和回答方向紀錄下來。並且一邊打字的時候,一邊用嘴巴也唸出來,確保用詞自然、不像背稿。這樣下次面試就能有備而來,不會腦袋一片空白。
❹ 隨機抽題,刻意練習
有了題庫之後,接著把問題做成籤,隨機抽考自己,驗收預先寫好的回答,是否已能講出九成。我自己習慣對著空氣練習,對著朋友講反而尷尬。不論用哪種方式,關鍵是要讓面試官以為你是現場才想到答案,但其實你早已演練過千百回。
❺ 想想面試官為什麼這樣問
編輯履歷和整理作品集時,我們通常是站在自己的視角,決定要呈現哪些內容。但這可能帶來盲點,讓資訊有所偏頗。
比方說,為了證明自己「做得到」,我們會放入大量的「成果」。這樣沒有不好,畢竟作品能讓對方直接看到你的能力,但如果作品集的 「什麼」(What) 佔比過高,而 「怎麼做」(How) 偏低,面試時很可能會被一連串問題轟炸。
面試官想知道的,不只是你做了什麼,還想了解:
.你當時是怎麼思考的?
.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你做了哪些取捨,才得出這個結果?
所以,當你的作品集或履歷仍有擴充空間,可以適度補充思考過程。但如果內容已經滿到炸裂,務必事先準備好相關問題的回答,因為現場有很高機率會被問到。
面對不好的表現很痛苦,但更痛苦的是,在同樣的地方跌倒兩次。雖然不是什麼速成技巧,只要肯花時間,你做的練習絕對不會背叛你。
我之前有一份工作,曾詢問主管為什麼決定錄取我,他說因為我在面試時看起來一點都不緊張,讓他印象很好,這讓我更確定,努力果然是值得的。
如果我辦得到,那麼你也可以。希望這篇能幫到你,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