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討論文言文的生活應用!」
同學A:「老師!我先請問可不可以形容老師用「不學無術」這四個字?」
老師:「不可以!不學無術是形容一個人沒有學問,不是你按照字面上來解釋,這叫「望文生義」,其實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典故!」同學A:「可是字面上的解釋是「不學習!所以沒有技術!」只要肯學習就有技術了,在我眼中相當有積極意義,所以才會拿來形容老師「不學無術」!」
老師:「還好我有修養!這在中國古代早就教鞭藤條了!所以你們還是要把文言文給學好,這樣才可以了解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
同學B:「可是中國飛機飛來飛去是怎麼回事?中國文化不是博大精深嗎?怎麼中國飛機還是在我們台灣上空飛來飛去,沿海繞來繞去?」
老師:「我們都是中國人!應該是誤解吧!因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同學B:那請問老師領的是台灣政府的薪水還是中國政府的薪水?」
老師:「當然是中國政府的薪水,只不過這個中國政府是中華民國政府!」
同學C:這樣中國政府的說法是不是很容易產生混淆,好像以前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老師:「當然不是!我們是中國人,所以就應該學習中國文化!」
同學C:「可是我們住在台灣,卻自稱中國人是不是有些精神錯亂?」
老師:「身為中國人不能忘根忘本!」
同學C:「美國獨立於大英國協,可是從來沒有美國人說自己是英國人,把莎士比亞文集當成語文必修!」
老師:「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到那裡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文化傳統、甚至身份認同!」
同學C:「即使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為了這種身份認同,還是依然堅持?」
老師:「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我說是文化上!這種文化上的關係是沒辦法割裂的!」
同學D:「台灣現在已經是一個多元移民社會!很多外國人也都因為婚姻或移民的關係成為台灣人,難道他們也要一起認同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台灣的多元社會對於新住民所帶來的文化採取尊重包容態度,甚至為了新住民在學校開設他們母國的本土語言課程,就像在原鄉開設原住民語言,在一般學校開設閩南語課程一樣!」
老師:「中國人不一樣,不是新住民!不能和這些其他國家放在一起!」
同學D:「不都是移民社會的一員,有那一個國家可以獨尊?」
老師:「台灣不能數典忘祖!」
同學D:「我是原住民!就是不曉得是數那個典?忘那個祖?」
同學A:「我們還是回到剛開始的討論好了!老師我想請問學習這些文言文的原因是什麼?」
老師:「方便我們閱讀文言文,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同學A:「可是要想了解中國文化,不一定要會讀懂文言文,找人翻譯就好了!語言只是一個工具,不該成為限制!」
老師:「你的意思是?」
同學A:「譬如說要想了解一篇英文專業的文章,等到把英文學到專業、精確地了解意思不知道何年何月,不如利用GOOGLE翻譯或是看專業譯者翻譯出來的書,反正重點在於了解資訊或知識,並不在於一定在執著學會某種語言專業,我知道老師的古文造詣很強,可是就語言來說,就像我前面所說的,語文只是一個工具,如果把他當成能力來看待,除非是語言科系,不然難免變成是捨本逐末的一件事!」
老師:「你成語用得很好啊!怎麼會不了解「不學無術」的正確解釋呢?」
同學A:「老師台灣住了這麼久了!怎麼會不了解中國和台灣的正確「區」別呢?」
老師:「下課!
同學B:「老師!下課鐘聲還沒響!」
老師:「我說下課!」
同學C:「討論課還沒結束!我現在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老師:「討論什麼?你們先把「尊師重道」這四個字學好再說吧!」
同學D:「哎!這下我們全都進入老師的黑名單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