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苦的抹茶,比起甜甜的抹茶更有韻味。或許苦中帶甜,是能走得長久的味道
研究所考試放榜陸續出爐,也收到不少人來詢問我推甄準備的經驗。
沒想到去年底寫下的心得文章已經有人受惠並回饋(說不出的感動QQ)
今天開了一場線上分享會,就把這一路上的覺察再整理並書寫,
話說書寫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療癒模式呢!
最多人問的問題,也是我很常問我自己的:
「一定要報補習班嗎?」
「要去上什麼課或者工作坊才能加分?」
「如何評估自己的能力適合哪間學校?」
「我該怎麼維持工作跟讀書的節奏?」
回顧過去的人生經歷,
與其說「助人工作」是一個職業選擇,
不如說是具備一種「助人心態」、「助人生活模式」。
而幫助別人、理解別人之前,
花最多力氣的首先是要「幫助自己」、「理解自己」。
因為通常會去找心理師的,都不會是談快樂的議題,
往往是負能量充滿,不會想要掛在嘴上的議題。
所以我認為,這一條路很重要的一個人格特質:
除了很喜歡跟人相處,還要跟各種不同領域的陌生人相處,
是要自我分化很清楚的人(白話來說就是不混淆又健康的人格分裂?)
同理但不被捲入對方的情緒中,
理解但對於對方的論述保持彈性空間。
▋「自己該走的路,應該要如同在叢林裡披荊斬棘那般勇往直前。
度過自己的生活時不能倚賴其他人。
自己生活的叢林只能由自己闖蕩,
所以,要學習自己才行。
要學習關於自己的身體,
以及關於自己的內心、想法和靈魂的一切,
心理、內心和行為都要學習,才能使用自己。
男生要學習女生,女生要學習男生。
就算是同性別的人,對自己而言都是『對方』,
所以要學習有關對方的部分。」
這是在上週主日禮拜證道中的節錄~
很打中我內心的一段話。
學習自己,再去學習對方,是畢生的功課。
▋我可以很簡單的說,我上了哪些課、去參加了哪些工作坊,
但我無法很輕鬆地說,
我某天在寫書審時因為太過焦慮,
第一次經歷什麼是恐慌症爬上身的模樣。
從心跳加速到手指發麻,視力模糊,然後呼吸困難,
我意識到自己這狀況不太妙,於是躺到床上讓自己深呼吸,
打給我幾個信任的朋友後,開始放聲大哭,像嬰兒一般地那樣大哭,
如此走了一輪,警報才解除。
▋我可以很簡單地說,去每一間學校爬梳教授的研究背景、論文專長,
但我無法很輕鬆地說,
我是如何不斷地找人互動、探尋,來摸索出自己的模樣跟適合的道路,
一再檢視並整理我的人格特質以及過去累積的專長培養,
並用這個專長興趣再去摸索出我想做研究的領域。
▋覺察的動力,來自於知曉還有前進的空間。
而前進的空間,
是要允許自己是一個「成長中的人」,而不是「榜樣」。
工作久了,很容易站在老鳥的心態位置,
甚至因為擔任過某些使命,容易有站在高處指導的氣質出現,
但我並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我喜歡挑戰自己,我不服氣現在的自己。
擁有信仰從來就不只是服從,而是帶著愛、疑問、思考、掙扎、成長,
然後更深地認識自己,也認識在我裡面的靈性。
以台灣的法規制度來說,無論是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
必須先就讀「諮商或心理研究所」,而研究所的錄取率,近年大約是 5~8%,
我也是報考後才發現,天...錄取率也太低了吧!
一間學校的各所報名人數整排刷下來,大都是10、頂多20人報名,
諮商所通常是150~200人起跳,國立大學還有可能到300人報考!
Gosh這報考人數也太多了吧!
根據台灣考選部的規定,
研究所課程必須符合考諮商心理師執照的標準,
學生完成畢業論文,
以及完成一年以上的兼職與全職實習(原則上不給薪)、取得畢業證書後,
才擁有考照資格(只是考執照的資格,並不代表畢業之後就有工作)。
考取心理師證照後,才是能執業的心理師。
簡單來說,研究所的學歷只是心理師工作的基本門檻,
而這個門檻至少三到四年才能順利畢業。
以上這漫漫長路的資訊都瞭解並自我整理後,
(人生投資有賺有賠,踏上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認真計算了接下來十年內的人生計劃與目標,
我更堅定,自己是喜歡這樣工作的。
朋友問我會不會擔心未來滿街都是心理師過飽和,我倒是蠻樂觀,
基於後疫情時代,以及AI浪潮來襲,
人們更加找尋身而為人的本質、生命的意義以及自我實現,
可能未來每條巷子口的諮商所密度跟耳鼻喉科密度、牙科診所會一樣高吧!
而且諮商領域可做的事情很廣泛,
我樂見把諮商跟街舞、影音創作、皮拉提斯、旅遊等做結合。
(誒就是把我喜歡的事情兜在一塊哈哈哈)
總而言之,
這條路上的掙扎,不是「更糟」,而是「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