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與時間,誰才是交易的籌碼──書名《把時間買回來》
——交易的三大層級,決定你在事業中的角色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掌控時間,但其實,大部分都還是把時間當成一種貨幣,拼命花時間來賺錢。
就拿我自己來說,目前的身分算是介於員工與老闆之間。
在公司上班賺薪水,下班後接運動按摩與健身教學的服務。
雖然時間安排得比較自由,但本質上,還是用自己的時間在換錢,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這本書提出的「三大交易層級」,讓我重新反思時間與金錢之間的關係。
「我現在的狀態,該怎麼跳脫?又該如何邁向下一個階段?」
▎三大交易層級
1. 員工(拿時間換錢)
即便你已經創業,甚至是公司負責人,但只要你還在「親力親為」,用自己的時間處理大多數的事務,實際上你還是自己公司的員工。
這層級,是所有人最熟悉的起點。
從拿薪水、接案、當家教、當教練,只要你一停下來,收入也就跟著停下來了。
這種模式一開始看似自由,但隨著事情越來越多,你會開始感覺時間不夠用,壓力越來越大,因為你的收入綁死在「你願意付出的時間」上。
這種模式或許一開始很有成就感,自由、收入高、時間彈性,看起來不錯,但當案子變多、需求變高,你就會發現「時間永遠不夠用」。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驗:
有一次剛結束一天的客戶服務,正要回家處理學校作業,卻收到新客戶要加約的私訊。那天已經很晚了,我內心天人交戰,答應了就沒時間念書;拒絕了就少賺一筆收入。
我突然意識到,我「只有選一邊」的權利。
「小孩才做選擇,我全都要」,對我來說,何時才能達成呢?
2. 企業家(拿錢換時間)
當你開始意識到:「我的時間,比我賺的錢還珍貴」,就會進入第二層級。
這時你不再執著於「凡事親力親為」,而是懂得用錢換時間。
你會開始評估:「這件事值得我親自做嗎?還是該找人幫忙?」
如果你一小時能創造500元的價值,就不該把時間拿去做只能產出200元的工作。這不是懶惰,而是策略。是資源配置的升級。
書裡這句話我印象深刻:
「一間價值一億美元的公司,絕對不是靠十美元的工作打造出來的。」
這段話點醒了我:
當你的事業變大,反而更不能什麼都自己來。因為低價值的事情若一直消耗你的能量,你遲早會撐不住。
這時,你要學會把低產值的工作委託出去,把專注力集中在你最有熱情、最能放大價值的任務上。
我自己也在練習這樣的轉變。當接案收入穩定、工時縮短的時候,我會把部分資源投入在外包上,換來更多思考、創作、休息的空間。
3. 創建立國的人(錢換錢)
這個階段的重點不再是「時間交易」,而是槓桿操作。
你有能力打造團隊,把日常經營交給值得信任的人。
你不再親手處理每一件瑣事,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怎麼讓現在的小,變成未來的大?」
這樣的人思緒清晰、能量充沛,投資的是商機,是創意,是新模型,是放大的機會。
這階段對我來說,還在學習與觀察中。
雖然我對財務投資還不夠了解,但我開始思考什麼是時間的槓桿使用。
像有一次,我原本打算騎車去台北,後來決定改搭捷運。
一樣的時間我卻可以在車上剪影片,同時享有安全與效率。這就是我目前能做到的小小槓桿練習。
▎時間與能量
一天24小時,每個人都一樣,但每個人的能量分布卻不一樣。
有的人早上腦袋最清楚,有的人午餐後效率最好,有的人一到下午就疲憊分心。
不是你工作多久就有多少產值,而是你在對的時間,用對的能量,做對的事。
像我這篇文章,一早開始打的時候,怎麼都寫不出來,精神渙散、字句不順。
我乾脆暫停,先做別的事,等到晚上專注力回來時,再一次把它寫完。效率與品質都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