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書店瀏覽各類暢銷書籍,有好幾本書名不約而同用「致富」、「財富」或是「有錢人」之類的詞彙吸引讀者青睞,看來投資致富類書籍儼然成為這世代出版界的顯學。
翻閱其中一本書,看到書中提到「有錢人不排隊」這個現象,初看之下好像言之有理,細想卻又覺得失之籠統,不過看到「排隊」這兩個字,記憶不期然回到以前我在紐約的學生時代。
那堂課名為「經濟學101」,這是專門為非經濟系學生設計的入門課程,年輕教授教學方式風趣新穎,深受學生歡迎。
記得第一堂課剛開始,教授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在TKTS買票的經驗?去過的人請舉手。」
大約一半同學舉手,包括我。
TKTS售票亭位於紐約市知名的時報廣場,販售百老匯音樂劇當天減價門票,票價折扣介於25%到50%之間,平常百老匯票價動輒一兩百美元,全家人在TKTS排隊購買當天折價票可以省下不少錢,因此TKTS永遠長龍不斷,排隊時間往往需要一兩個小時不等。
教授接著說:「我再問那些舉手的同學:如果你們父母從外地來紐約探訪你們,你們會與父母一起去TKTS買票的人請舉手。」
這時仍有不少人繼續舉手,包括我。
教授問其中一位同學:「你的父母從哪裡來?他們在紐約準備做些什麼?除了來看他們的寶貝兒子之外。」教授最後那句話引起哄堂大笑。
那位同學笑箸回答:「我爸媽從加州來看我在紐約過得好不好,計劃在紐約待四天,我想跟他們一起去自由女神、布魯克林大橋、中央公園、⋯」,他一口氣誇張的說了一大串景點名稱,同學們又笑了。
教授微笑耐心等他說完,然後問他:「你爸媽搭乘飛機跨越美國辛辛苦苦來到紐約,如果花上一兩個小時排隊買票,你們三人應該可以省下100元票價,但是如果利用那一兩個小時時間,你們可以多去一個景點走走,讓你父母有機會多看看紐約,這一兩個小時的寶貴時間值不值得那張省出來的百元鈔票呢?」
同學聽完沒有回應,看來他在思考教授的問題。
另外一位同學問教授:「我剛剛也舉手了,我媽媽住在紐澤西州,她來紐約看我的時候,我們總會一起逛街聊天,如果我們在TKTS排隊,仍然可以繼續聊天,這樣又省錢又可以多看一場音樂劇,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
教授笑著回答他:「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只是想用實際例子說明一件事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出任何選擇,其實都意味著一定有得也有失。」
教授停下來轉身在黑板上寫上 ”Opportunity Cost”(機會成本)兩個字,然後對我們說:「以這個例子來說,在TKTS排隊一兩個小時買票省下100元是 “得”,那麼 ”失” 就是我們失去用這一兩個小時去做其他事情的機會。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做很多選擇,通常都無關對錯,而是自己對時間和金錢這兩種價值觀的取捨。」
上面這個場景發生在許久以前,教授第一堂課用排隊買票實例來介紹「機會成本」這個重要經濟學概念,他和同學們生動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當時情境一直留在腦海中。
從那堂課之後,我在潛意識中都會用教授啟發的思維模式做出選擇。
以排隊為例,我們每天都有可能碰到下面這些情況:
早上在超商買杯咖啡,要排隊;
去區公所臨櫃辦理戶籍謄本,要排隊;
中午去公司旁邊餐廳吃飯,要排隊;
感冒去診所掛號看醫生,要排隊;
晚上去大賣場採購家用品結帳,也要排隊。
上面這些日常生活經常遇到的情況,有錢人和我們一樣需要排隊,所謂「有錢人不排隊」這種觀點不盡適用。
如果考慮到機會成本,對於上述情況,有錢人和一般人的選擇通常只有兩種:
如果當時必須要做這些事情,不管排隊時間多長,只好乖乖排隊;
或者,如果做這些事情並沒有急迫性,可以避開尖峰時段,改天在離峰時段再做,節省排隊時間。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有錢人不排隊」的現象確實成立。以出國旅行為例,有錢人購買頭等艙機票,機場登機手續到專屬櫃檯辦理,不用排隊;登機時優先登機,不用排隊;到達目的地酒店專車接送,也不用排隊。
一般人出國旅遊為了省錢,買機票前花很長時間上網比價,搶購廉航低價機票,在機場櫃檯排隊辦理登記手續,在閘口排隊等候登機,到達目的地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也要排隊。
就像那位經濟學教授所說,用「更多金錢」換取「節省時間」是一種選擇,用「更多時間」換取「節省金錢」也是一種選擇,兩種選擇無關對錯,是價值觀判斷問題。
我們做任何選擇的時候,先把「金錢」和「時間」放在天平秤稱一下它們在我們心中的重要性,如果這事費時甚久不太值得,那麼也許應該多花一點錢來解決這問題;如果這事費時有限無關緊要,不妨用時間來換取省錢的樂趣。
這是通常我在面臨類似選擇時的心態,也是我在「經濟學101」這堂課所得到的啟發,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