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金秀賢因為與金賽綸相關的爭議,再次召開記者會,這場新聞馬上引爆網路。金秀賢在記者會上多次鞠躬致歉,表示「我真的很抱歉,我的沉默讓大家誤會了」以及「我當時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這些話語立即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為什麼當明星爆出醜聞時,公關話術總能讓一部分人選擇相信、甚至為偶像買單?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和公關操作的角度,來拆解明星危機公關的那些必殺技。
關鍵話術示例:
這種策略利用了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當媒體和公眾等待回應時,沉默反而變成了一種暗示——「他真的在反省」,從而讓部分粉絲產生同情。
在記者會上,金秀賢面露憔悴、淚眼婆娑地道歉,聲稱「我的沉默只是不知道如何回應」,這一幕激起了許多粉絲的共鳴。
關鍵話術示例:
這裡用到的是情緒感染效應,讓觀眾感受到他的真誠和痛苦。對於已經受【偶像崇拜症候群】影響的粉絲來說,這樣的情緒表達無疑是最強的情感催化劑。
如果醜聞過於嚴重,公關團隊往往會選擇轉移焦點。例如,有時會拿出其他更具爭議的話題,讓輿論的注意力從原事件轉移。雖然金秀賢這次沒有走這一步,但這種策略在其他明星的危機公關中屢見不鮮。
關鍵話術示例:
這種策略借助了社會認知中的群體轉移效應,讓粉絲和旁觀者暫時忘記原本的醜聞,改而關注其他「更大」的新聞。
那麼,當公關操作層出不窮時,為什麼依然有不少人會選擇相信偶像的解釋,甚至對道歉買單呢?
當你已經深陷【偶像崇拜症候群】中,會下意識忽略負面證據,只挑選那些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粉絲們常常固執地認為:「我愛的人一定不可能犯那種錯!」這正是確證偏誤在作祟。(延伸閱讀:偶像崇拜症候群解析:當明星被爆醜聞,粉絲為何還要力挺? )
追星的人一旦選定偶像,承認偶像有缺陷就意味著要面對巨大的心理衝突。這種「認知失調」使得粉絲們寧可選擇自我欺騙,也不願意打破自己的信念體系。
當大多數粉絲或網友開始原諒偶像時,個體也會跟風認同。群體中的「大家都這麼說」使得即使內心存疑,也難以逆流而上。
不是所有明星的公關操作都能成功挽回形象,當道歉話術用得不當,反而會讓形象一落千丈。以下列舉三個實際案例:
金賽綸在酒駕事件後,採取了一種極具戲劇性的“裝窮”策略,她在公開場合大談自己經濟拮据、生活不易,似乎希望藉此博取大眾同情。然而,這種過於做作的表現不但未能贏得支持,反而讓網友們覺得她只是為了逃避責任而故意賣慘,最終導致形象徹底崩盤。
房祖名的道歉策略顯得過於冗長和不夠真誠,不斷重複「我深感愧疚」,卻缺少實際行動來彌補過錯。這種無限道歉模式使得公眾對他的信任度持續下降,成為經典的公關災難案例。
與此相對,韓國主持人劉在錫曾在類似危機中選擇低調面對,用行動而非言語贏回觀眾的信任。他的真誠態度和後續持續的正面行為,使得形象得以成功逆轉,成為公關成功的典範。
這三個案例都展示了公關話術如果失靈,明星的形象如何陷入困境;而成功者則懂得在合適的時機以真誠態度贏回信任。(延伸閱讀:「特權心態」揭秘:為何高地位的明星更容易選擇逃避兵役? )
當明星醜聞爆出後,我們似乎總能看到一連串精心策劃的危機公關操作。從金秀賢記者會上的「我真的很抱歉」到各種拖延、情緒牌和轉移焦點的話術,這些都深刻揭示了公關操作如何利用框架效應、確證偏誤和羊群效應影響大眾心理,讓你不自覺地為偶像買單。
下次當你再次看到明星記者會時,不妨問問自己:
記住,無論是吃瓜還是追星,保持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才是面對這波波公關操作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