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職場好人,真的好累!
「你可以幫個忙嗎?」「這個案子能不能請你處理一下?」「辛苦你了,真的很感謝!」
在職場上,總有那麼一群人,明明已經忙得焦頭爛額,還是不忍拒絕別人的請求,最後變成了「爛好人」。你以為自己是在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結果只是讓自己成了別人的免費勞工。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無法拒絕?為什麼這些人努力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心理學告訴我們,這並不只是個性問題,而是一種行為模式。什麼是職場「爛好人」?你中了幾項?
如果你常常遇到以下情況,那麼很可能已經成為了「職場爛好人」:
- 不好意思拒絕:同事請你幫忙,明明自己工作很多,還是忍不住答應。
- 總是在幫忙「擦屁股」:專門處理別人留下的爛攤子,最後還被視為理所當然。
- 努力沒人看見:加班最久、做最多,但升遷時卻沒你的份。
- 說「不」就覺得內疚:害怕拒絕會影響關係,所以寧願委屈自己。
職場「爛好人」的心理學解析
1. 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
這類人害怕衝突,總希望透過迎合他人來獲得認同,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2. 社交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我們本能地認為,對別人好,對方就會回報自己。但在職場上,當你的付出變成理所當然,別人只會不斷索取,而不是感謝。
3. 成長經驗影響
如果從小就被教育「要當好孩子」、「不能拒絕別人」,那麼在長大後,這種行為模式很可能延續到職場
4.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Fallacy)
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討好別人上,因此更難改變這種模式,因為會覺得之前的努力不能白費。
職場「爛好人」的代價
- 心理壓力爆表:長期承擔過多工作,容易感到焦慮、疲憊甚至職業倦怠。
- 工作績效受影響:太多額外的任務,讓自己本來的工作被擠壓,表現反而下降。
- 職涯發展受限:你願意承擔更多工作,但老闆可能只會覺得你「好用」,而不是「有能力」。
如何擺脫「爛好人」困境?學會說「不」!
1. 設立界線,學會適時拒絕
不是所有的請求都必須接受,先考量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再決定是否答應。
2. 用「溝通技巧」來拒絕
不需要直接說「不」,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表達,例如:「這週我的工作已經排滿了,可能沒辦法幫忙,抱歉。」
3. 把時間投資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把重心放在能讓自己成長的工作,而不是一直在幫別人收爛攤子。
4. 認清「好人」不等於「成功」
職場上,真正有價值的人,不是願意做最多雜事的人,而是能創造價值、掌握關鍵資源的人。
當個「有原則的好人」,而不是「爛好人」!
當個職場上的「好人」沒有錯,但要記住,幫助別人不該是毫無底線的付出。學會為自己設立界線,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更輕鬆!當你開始設立界線時,可能會感到不適應,甚至擔心別人怎麼看你。但請記住,真正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