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青少年文化時,我們可以怎麼做?當我們用理解與接納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時,是否也該問自己:「接下來呢?」邀請你一起思考——我們能否不只同理,更成為真正的支持者?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年在台灣青少年文化中有許多很強烈的聲音與樣態,你我稱之為「8+9文化」,有人用音樂記錄他們的樣貌,也有人嘗試透過理解與接納,讓社會多一點同理。
身為一位長期與兒童青少工作的工作者,我其實非常贊成這樣的努力。因為在跟這些青少年相處的時候,我深刻地體悟到——只有當一個人被理解的時候,他的防衛才會稍微鬆動,他才有可能冒出一點點改變的意願。
但我也忍不住想提出一個補充:「理解只是第一步,不能只是我們唯一做的事情。」
這些孩子們所喜歡的文化與歌曲中,常常充滿了暴力、性別貶低、自我物化、對生命的麻木與衝動。這些內容,不只是娛樂,更可能是青少年學習世界的方式,是他們在混亂中抓住的一個身份定位。
當我們強調「不要責怪他們」,但不進一步引導、教育、陪伴、轉化,他們就可能停留在一種「看似被接納、實則被放任」的狀態中,不斷重複上映那種傷害自己、他人與社會的循環。
---------------------------------------------------------------------
一句「那又怎樣啦?」背後的眼神
曾經有個孩子,在我反映出他的掙扎與痛苦後,淡淡地對我說:「那又怎樣?」
那句話不是挑釁,而是絕望。
我至今還記得他那雙眼睛,那雙桀傲不遜的眼睛,透露著他早已不信任大人、不信任世界,也不信任自己。他像在說:「你理解我又怎樣?說這些話的大人,從來都不是真的會留下來的。」
那一刻,我知道光靠「理解」是不夠的。我開始思考,我除了理解,還可以怎麼陪他一起走過?
我是理解這個孩子,因為他是一個活生生、有傷痕與情感的人;但我不會同意他用這種粗暴、侮辱、貶低與物化的方式傷害他人與自己。
這樣的價值要被清楚傳遞出去,否則他們會以為,這些行為是被默許、甚至被鼓勵的。
從早期的「愛的教育」到近期的「正向教養」,社會上總是有著兩極的聲音,就像是有人挺人本,也有人反人本,但這些都不是我樂見的。兩極化的結果其實是不了解所致,愛的教育從來不是無止盡的溺愛,正向教養也不是一股腦地稱讚獲或正面思考。
相反的,在我們理解與接納的同時,人也需要有「限制」。
我在實務工作中的經驗,理解與接納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仍需協助這些青少念看見這些行為背後的傷害,協助他們建構善意的認知,從來就不是只停在「理解與陪伴」。
---------------------------------------------------------------------
不是每個人都是輔導老師或心理師,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青少年成長中的支持力量。這裡整理幾個我自己實務中常使用的方式,也希望是你可以一起參與的方向。
青少年們喜歡特定的歌,例如最近學校中午或是學生琅琅上口的「愛你真的梅辦法」、「一生只督妳一人」,有些歌曲聽到我真的會胃痛,但我仍然會問:「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在不否定的前提下,開始對話。接著也可以溫柔地問:「如果有人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想?」 不是立刻勸說,而是陪他們思考:這首歌對我有什麼影響?我想變成歌裡的那個人嗎?
青少年其實很聰明,只是缺少練習辨識訊息的機會。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思考:「這句歌詞代表什麼價值?這種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而不是由大人直接下結論。
很多所謂的「飛行」或「高關懷」的青少年,往往來自令人心疼的環境中,他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而我們也沒有辦法在他們還小的時候保護他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這些破碎的人生其實也是我們社會的部分責任。
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裝酷、叛逆、飆車、出口成髒可能都是一種保護色,或許你可以讓他們知道「強大,不一定要靠罵髒話、飆車、玩命;也有一種強大,是來自獨立、思考、有主見」。這些不同的榜樣與風格,需要被看見、被說出來。
對青少年來說,「你會不會一直在」比「你講了什麼道理」重要得多,當我們的社會氛圍是對立、是拒絕、是挑釁、是「TM關我屁事,這些人該給他好看」,他們就會慢慢退到社會的另一端,其實有時候,他們不是真的不聽話,只是想知道「這次你是不是真的會留下來」然後帶著他走到你的世界。
理解是一種善意,但善意也需要行動的回應。
真正的接納,不是讓他們繼續受困,而是給他們選擇的可能。我相信,每一個願意靠近的你,都是他們人生中重要的燈光。
不用一次照亮全世界,只要在他最黑暗的時候,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