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是終點,而是責任的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我們談青少年文化時,我們可以怎麼做?當我們用理解與接納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時,是否也該問自己:「接下來呢?」邀請你一起思考——我們能否不只同理,更成為真正的支持者?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年在台灣青少年文化中有許多很強烈的聲音與樣態,你我稱之為「8+9文化」,有人用音樂記錄他們的樣貌,也有人嘗試透過理解與接納,讓社會多一點同理。

身為一位長期與兒童青少工作的工作者,我其實非常贊成這樣的努力。因為在跟這些青少年相處的時候,我深刻地體悟到——只有當一個人被理解的時候,他的防衛才會稍微鬆動,他才有可能冒出一點點改變的意願

但我也忍不住想提出一個補充:「理解只是第一步,不能只是我們唯一做的事情。」

這些孩子們所喜歡的文化與歌曲中,常常充滿了暴力、性別貶低、自我物化、對生命的麻木與衝動。這些內容,不只是娛樂,更可能是青少年學習世界的方式,是他們在混亂中抓住的一個身份定位。

當我們強調「不要責怪他們」,但不進一步引導、教育、陪伴、轉化,他們就可能停留在一種「看似被接納、實則被放任」的狀態中,不斷重複上映那種傷害自己、他人與社會的循環。

---------------------------------------------------------------------

一句「那又怎樣啦?」背後的眼神

曾經有個孩子,在我反映出他的掙扎與痛苦後,淡淡地對我說:「那又怎樣?」

那句話不是挑釁,而是絕望

我至今還記得他那雙眼睛,那雙桀傲不遜的眼睛,透露著他早已不信任大人、不信任世界,也不信任自己。他像在說:「你理解我又怎樣?說這些話的大人,從來都不是真的會留下來的。」

那一刻,我知道光靠「理解」是不夠的。我開始思考,我除了理解,還可以怎麼陪他一起走過?

我是理解這個孩子,因為他是一個活生生、有傷痕與情感的人;但我不會同意他用這種粗暴、侮辱、貶低與物化的方式傷害他人與自己。

這樣的價值要被清楚傳遞出去,否則他們會以為,這些行為是被默許、甚至被鼓勵的。

從早期的「愛的教育」到近期的「正向教養」,社會上總是有著兩極的聲音,就像是有人挺人本,也有人反人本,但這些都不是我樂見的。兩極化的結果其實是不了解所致,愛的教育從來不是無止盡的溺愛,正向教養也不是一股腦地稱讚獲或正面思考。

相反的,在我們理解與接納的同時,人也需要有「限制」。

我在實務工作中的經驗,理解與接納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仍需協助這些青少念看見這些行為背後的傷害,協助他們建構善意的認知,從來就不是只停在「理解與陪伴」。

---------------------------------------------------------------------

社會大眾可以怎麼做?

不是每個人都是輔導老師或心理師,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青少年成長中的支持力量。這裡整理幾個我自己實務中常使用的方式,也希望是你可以一起參與的方向。

1. 用他們的語言開始對話,但不停止於附和

青少年們喜歡特定的歌,例如最近學校中午或是學生琅琅上口的「愛你真的梅辦法」、「一生只督妳一人」,有些歌曲聽到我真的會胃痛,但我仍然會問:「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在不否定的前提下,開始對話。接著也可以溫柔地問:「如果有人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想?」 不是立刻勸說,而是陪他們思考:這首歌對我有什麼影響?我想變成歌裡的那個人嗎?

2. 教他們辨認與思考,而不是直接否定

青少年其實很聰明,只是缺少練習辨識訊息的機會。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思考:「這句歌詞代表什麼價值?這種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而不是由大人直接下結論。

3. 給他們機會看見「另一種可能」

很多所謂的「飛行」或「高關懷」的青少年,往往來自令人心疼的環境中,他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而我們也沒有辦法在他們還小的時候保護他們,「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這些破碎的人生其實也是我們社會的部分責任。

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裝酷、叛逆、飆車、出口成髒可能都是一種保護色,或許你可以讓他們知道「強大,不一定要靠罵髒話、飆車、玩命;也有一種強大,是來自獨立、思考、有主見」。這些不同的榜樣與風格,需要被看見、被說出來。

4. 陪伴他們走一段,而不只是「說一場」

對青少年來說,「你會不會一直在」比「你講了什麼道理」重要得多,當我們的社會氛圍是對立、是拒絕、是挑釁、是「TM關我屁事,這些人該給他好看」,他們就會慢慢退到社會的另一端,其實有時候,他們不是真的不聽話,只是想知道「這次你是不是真的會留下來」然後帶著他走到你的世界。


理解是一種善意,但善意也需要行動的回應。

真正的接納,不是讓他們繼續受困,而是給他們選擇的可能。我相信,每一個願意靠近的你,都是他們人生中重要的燈光。

不用一次照亮全世界,只要在他最黑暗的時候,不熄滅。


avatar-img
JAMIE 'S 心理畫
0會員
2內容數
我是 Jamie,一位喜歡和孩子鬥嘴、也陪大人談心的準心理師。 這裡記錄心理學觀察、關係故事與日常碎念。我認為沒有人天生懂怎麼當爸媽、怎麼談戀愛、怎麼不崩潰。我們都在「活著」的過程中,一邊撞牆一邊學轉彎。如果你也在練習愛人與愛自己,歡迎光臨,這裡不收費,但請自備一點好奇心唷!記住「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理解,而是你是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AMIE 'S 心理畫 的其他內容
正念教養透過遊戲建立親子連結,增進親子關係。文章提供多種遊戲建議,例如:帶著察覺去散步、氣球呼吸、親子瑜伽、創意手作、故事與角色扮演等,幫助父母在親子互動中培養孩子的覺察力與情緒管理能力,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關係。
正念教養透過遊戲建立親子連結,增進親子關係。文章提供多種遊戲建議,例如:帶著察覺去散步、氣球呼吸、親子瑜伽、創意手作、故事與角色扮演等,幫助父母在親子互動中培養孩子的覺察力與情緒管理能力,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Thumbnail
拒學是近年來越發顯性的青少年議題,如何成為孩子的支持系統?陪伴拒學孩子的關鍵是「溫和」及「耐心」。文章探討影響孩子拒學行為的原因、家長應如何理解和處理拒學的建議。同時也提到學校系統和家長共同合作的重要!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長和孩子如何適當使用及瞭解新科技的文章。鼓勵家長以「親子共學」心態面對新科技,適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運用科技創造更大價值,同時孩子使用網路的正確觀念,注意資訊安全和隱私。
Thumbnail
今年39歲,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你,我不太懂愛! 小時候被耳提面命的「禮尚往來」「敬我三分回你七分」「吃虧就是佔便宜」⋯等傳統教育。面對許多事情的善意,我似乎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以上的觀點去執行回饋。 乍聽之下,這些非常政治正確的兒童教育很不錯,但我想談談我現在想修正的自己,是跟過去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反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台灣展翅協會「青春怎麼辦」Podcast首集邀請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製作人鄭淑麗分享製作節目的觀察及趣事,談到在搜集青少年想法和觀點的過程中,打破很多「我以為」的青少年世界觀。如何讓青少年覺得你真的懂他,用青少年親近的語言及容易吸收的方式呈現?在愛情、性、自傷/殺等議題選擇及呈現形式的挑戰等。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教育不只有課綱規範,更要生活培養   最近課綱的問題沸沸揚揚,做為兩個孩子的老爸,對於這時代孩子的教育,我其實不在意課綱內容怎麼編排。因為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純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完整且讓人學識豐富的時代。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Thumbnail
拒學是近年來越發顯性的青少年議題,如何成為孩子的支持系統?陪伴拒學孩子的關鍵是「溫和」及「耐心」。文章探討影響孩子拒學行為的原因、家長應如何理解和處理拒學的建議。同時也提到學校系統和家長共同合作的重要!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家長和孩子如何適當使用及瞭解新科技的文章。鼓勵家長以「親子共學」心態面對新科技,適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運用科技創造更大價值,同時孩子使用網路的正確觀念,注意資訊安全和隱私。
Thumbnail
今年39歲,我可以很確定的回答你,我不太懂愛! 小時候被耳提面命的「禮尚往來」「敬我三分回你七分」「吃虧就是佔便宜」⋯等傳統教育。面對許多事情的善意,我似乎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以上的觀點去執行回饋。 乍聽之下,這些非常政治正確的兒童教育很不錯,但我想談談我現在想修正的自己,是跟過去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反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台灣展翅協會「青春怎麼辦」Podcast首集邀請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製作人鄭淑麗分享製作節目的觀察及趣事,談到在搜集青少年想法和觀點的過程中,打破很多「我以為」的青少年世界觀。如何讓青少年覺得你真的懂他,用青少年親近的語言及容易吸收的方式呈現?在愛情、性、自傷/殺等議題選擇及呈現形式的挑戰等。
Thumbnail
看似叛逆或漫不經心的國中少年們在想些什麼呢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教育不只有課綱規範,更要生活培養   最近課綱的問題沸沸揚揚,做為兩個孩子的老爸,對於這時代孩子的教育,我其實不在意課綱內容怎麼編排。因為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純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一個人格完整且讓人學識豐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