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索到定位職涯方向

相信不少在學生、將要甚至已經出社會一陣子的同學,都對於自己的職涯方向感到十分迷惘,小弟也常接收到來自同齡同學、學弟妹們的詢問,針對這份迷惘,我自身也真切地經歷過,深知箇中苦楚。幸運的是,在經過一番努力後,小弟最終找到了自己的熱忱,於是想就個人的經驗分享一些作法,期望能幫助到陷此迷惘的同學們一些。今天不討論為何台灣學生大多找不到職業(或個人)熱忱的成因,只討論我們做為這個結果的產物可以如何應對。
從大的方向來說,我覺得尋找職涯方向跟創業選題目很像,就是不斷地用MVP(最小可行性方案)試錯,直到試到正確答案為止,試的次數取決於個人對自身的了解以及對各職能的了解。
對於自身的了解,可能有人會說「我就是對自己不夠了解才選不出來啊XD」,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覺得還是可以就過往的經驗以及自己的認知先攤列自己可能擁有的特質跟喜歡的事務類型,方便後續依據對職能端的了解來反看,至少,透過這個過程中的思考,增進對於自身的認識。
對於各職能的了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著手:
- 條列候選名單:從自己已知的行業、職業類別著手,條列自己可能有興趣的職能。Ex. 科技業/產品經理、科技業/數據分析師、金融業/MA…….。
- 大量吸收資訊:針對自己列出的每一個職能,大量查詢、閱讀相關資訊,理解到問自己這兩個問題:「XX是做什麼的?」、「XX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可以答得出來。推薦以下幾個管道:Google、Youtube、Facebook社團(去FB搜關鍵字找)、Medium,只要肯查,資訊一定夠多。
- 參與相關課程:在走完前面兩步後,通常會篩選出幾個自己好像有興趣的職能,可以根據喜歡程度、契合程度做個排序,先選最感興趣的一個(數個也可以啦),尋找網路上該職能的入門課程,選一個然後開始上課吧!課程上下去,算是半腳踏進這個職能了,也可以更清楚這個職能的工作內容是否是自己所喜歡。推薦幾個以職場技能為主的線上學習平台:Hahow(中文為主)、Coursera(英文為主)、商業思維學院。
- 回扣自身特質:現在我們對這些職能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了,可以比對一下該職能所需的核心特質是否跟自己已經具備的有相當程度的契合。以PM為例,PM需承擔大量的溝通任務,如果自己是討厭跟別人溝通的獨立貢獻者,那大機率是不適合當PM; 如果自己正好喜歡也擅長溝通,那太好了!已經贏了一半。
綜合上述的步驟,透過我自身的例子來統整、復盤一下:
- 條列候選名單:我當初(透過初步的了解跟聽說)列了幾個我感覺好像有興趣的職能: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各行業MA。
- 大量吸收資訊:我先針對數據分析師做大量研究,包括吸收各式前人的經驗分享(Youtube, Podcast, 文章)。
- 參與相關課程:吸收完資訊感覺還是有興趣,於是我去Hahow找了一門數據分析師的入門課程,用一周的時間快速地把他上完,其實課程上到2/3時我就已經知道這不是我要的,於是數據分析師刪除。
- 大量吸收資訊:開始針對產品經理做大量研究
- 參與相關課程:吸收完資訊感覺很有興趣,於是我去Hahow找了一門產品經理(PM)入門的課程,上完發現這基本就是我想要的。
- 回扣自身特質:比對我自己具備的特質跟比較擅長的能力,跟PM所需的核心特質大致吻合,與此同時這些「怎麼樣吻合?」的解釋跟論述都是面試很可以發揮的東西,可以同時好好準備了。
以上是小弟整理出來認為有效尋找職涯熱忱的方法,親自用過且奏效,提供給大家參考。核心概念還是一句:先透過MVP(課程)去試,失敗了再換即可(我就用一周的時間,避免了「我原本以為自己對數據分析師有興趣,進而在後續準備面試、甚至做了幾年才發現不喜歡」的冤枉路),很多「正確」都是透過大量的試錯才得出來的。當你上完課程還是有興趣,恭喜你!這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熱忱所在,透過回扣自身特質,大膽開始準備面試跟投履歷吧!
最後補充一下,線上課程通常都會包含兩個部分:輸入(上課)與輸出(作業),輸出的部分建議不要忽略,透過輸出想法釐清自己是否喜歡這個職能的解題方式及思路是至關重要的。
2023/1/3,台中某青旅,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