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check:公司對招募的態度與溫度

Reference check:公司對招募的態度與溫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少人對 Reference check 感到不安,甚至排斥。是不是代表公司不信任我?萬一現任公司知道我在找工作怎麼辦?

這些擔心其實不是多慮。畢竟它不像面試或履歷這麼明確,加上公司操作方式不同,讓這環節總顯得模糊,難以掌握。

然而,回到我過去的人資經驗,Reference check 與其說是查核,更像是在問:在真正展開合作前,我們能不能更理解這個人一些?


是風險管理,也是合作意圖的延伸

會啟動 reference check,通常代表公司對人選已有正面評價,只差最後確認。

這時,透過另一個角度補足資訊,是為了降低錯誤判斷的風險。

最基本的目的是查核事實:了解過去的職務、經歷、參與過的專案是否如實。

進一步則是了解人選展現過的協作風格、面對挑戰的樣貌、被信賴與記住的特質。

這些面向攸關合作基礎,很難只靠履歷或幾場面試掌握。


是流程設計,也是關係溫度的體現

我曾數次作為被聯繫的推薦人,有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

一種是人選(前同事)先打招呼,安排好時間,再由對方的人資聯繫,傾聽我分享與人選共事的觀察。這讓人感受到尊重,也展現出公司真的在意這段未來合作關係。

也有收過制式化表單、限時回覆的情況,沒有上下文、也沒有互動。整個流程顯得冰冷倉促。

從推薦人的體驗中,其實就能看見這間公司對「人」的態度與理解。


是流程選擇,也是信任感的映照

令人不安的,往往不是 reference check 本身,而是它怎麼被執行。

我也聽過令人不舒服的故事,像是:有些公司甚至在未告知人選的情況下,直接聯繫現任同事或主管,這不僅暴露人選的求職意圖,也可能對職場關係造成實質影響。

尊重人的招募流程,會在進行前說明、讓人選提供推薦人,也界定清楚聯繫的內容與範圍。

反過來,作為人選也可以適度詢問:「會聯繫誰?問些什麼?我能否先與推薦人說明一下?」。

這些提問不代表不配合,而是為自己建立邊界,也是對個人職涯聲譽與人際關係的照顧。



總結

如果你正在求職、轉職,這三件事值得先準備:

  • 回頭整理曾經合作愉快的對象:這些人未來不只可能成為推薦人,也是職涯中少數能真實見證我們成長的夥伴。
  • 讓推薦人知道我們目前的方向與期待:主動說明轉職的方向、希望他們分享哪些面向,不只是對話的對齊,也是一種信任的延續。
  • 若有顧慮,也可誠實提出:像是無法提供現任主管聯絡方式,或其他敏感情況,都可以好好說明。關鍵在於清楚與坦誠。


對公司來說,Reference check 是補足資訊的最後一哩路;對我們而言,則是過往關係的延續,也是未來合作的預示。

它不是每次都會出現,但一旦出現,就是信任的雙向邀請。

如果你正在思考轉職、正走在不確定的過程裡,也許這篇文章可以為你釐清些焦慮,點亮可能的行動感。

若你希望有人陪你走一段、整理這些模糊與期待,歡迎透過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對話,讓我們共同探索下一步。

avatar-img
艾瑪的職涯筆記
18會員
91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瑪的職涯筆記 的其他內容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