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 Reference check 感到不安,甚至排斥。是不是代表公司不信任我?萬一現任公司知道我在找工作怎麼辦?
這些擔心其實不是多慮。畢竟它不像面試或履歷這麼明確,加上公司操作方式不同,讓這環節總顯得模糊,難以掌握。
然而,回到我過去的人資經驗,Reference check 與其說是查核,更像是在問:在真正展開合作前,我們能不能更理解這個人一些?
是風險管理,也是合作意圖的延伸
會啟動 reference check,通常代表公司對人選已有正面評價,只差最後確認。
這時,透過另一個角度補足資訊,是為了降低錯誤判斷的風險。
最基本的目的是查核事實:了解過去的職務、經歷、參與過的專案是否如實。
進一步則是了解人選展現過的協作風格、面對挑戰的樣貌、被信賴與記住的特質。
這些面向攸關合作基礎,很難只靠履歷或幾場面試掌握。
是流程設計,也是關係溫度的體現
我曾數次作為被聯繫的推薦人,有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
一種是人選(前同事)先打招呼,安排好時間,再由對方的人資聯繫,傾聽我分享與人選共事的觀察。這讓人感受到尊重,也展現出公司真的在意這段未來合作關係。
也有收過制式化表單、限時回覆的情況,沒有上下文、也沒有互動。整個流程顯得冰冷倉促。
從推薦人的體驗中,其實就能看見這間公司對「人」的態度與理解。
是流程選擇,也是信任感的映照
令人不安的,往往不是 reference check 本身,而是它怎麼被執行。
我也聽過令人不舒服的故事,像是:有些公司甚至在未告知人選的情況下,直接聯繫現任同事或主管,這不僅暴露人選的求職意圖,也可能對職場關係造成實質影響。
尊重人的招募流程,會在進行前說明、讓人選提供推薦人,也界定清楚聯繫的內容與範圍。
反過來,作為人選也可以適度詢問:「會聯繫誰?問些什麼?我能否先與推薦人說明一下?」。
這些提問不代表不配合,而是為自己建立邊界,也是對個人職涯聲譽與人際關係的照顧。
總結
如果你正在求職、轉職,這三件事值得先準備:
- 回頭整理曾經合作愉快的對象:這些人未來不只可能成為推薦人,也是職涯中少數能真實見證我們成長的夥伴。
- 讓推薦人知道我們目前的方向與期待:主動說明轉職的方向、希望他們分享哪些面向,不只是對話的對齊,也是一種信任的延續。
- 若有顧慮,也可誠實提出:像是無法提供現任主管聯絡方式,或其他敏感情況,都可以好好說明。關鍵在於清楚與坦誠。
對公司來說,Reference check 是補足資訊的最後一哩路;對我們而言,則是過往關係的延續,也是未來合作的預示。
它不是每次都會出現,但一旦出現,就是信任的雙向邀請。
如果你正在思考轉職、正走在不確定的過程裡,也許這篇文章可以為你釐清些焦慮,點亮可能的行動感。
若你希望有人陪你走一段、整理這些模糊與期待,歡迎透過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對話,讓我們共同探索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