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這本書其實我買很久了,可是一直沒有時間看。
最近,因為作者出了一本非常熱門的新書《失控的焦慮世代》,然後又因為讀墨最新的馬拉松裡面有這本書(我也有買),所以我打開了《失控的焦慮世代》。
一看之下,才發現,我應該要早點看《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探討為何政治與宗教話題總是如此激烈對立,甚至導致彼此仇視。而這個問題,正是我最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為什麼我會去想這件事呢?因為我的臉友中有藍也有綠,甚至還有草。通常,只要不是想來當我的「老師」、來教育(教訓?)我的,我並不會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就把他們除友或封鎖。
於是,在日前,一些深藍臉友的貼文,讓我瞭解到,其實不分藍綠,大家都很關心臺灣,只是,因為思考角度的不同,讓大家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
於是,我就開始想:為什麼會這樣?而在Haidt 的書中,他提出了很清楚的解釋。
首先在第一部份,他把我們的直覺與情緒比喻成「大象」,而我們的推理(理性思考)則是「騎象人」。
「大象」通常是居於主導地位,而「騎象人」常常只是為了事後替情緒找理由(後設辯解)。我們的道德直覺自動而快速,先於推理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縮小版的恐龍,We also act before we think.

圖片作者:ChatGPT
所以,我們的理性擔任的角色是什麼呢?用來「說服他人」或「自我正當化」。我們不是用理性來尋找真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同政治陣營如此難以理性對話的潛在原因 —— 因為我們的「大象」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在第二部份,作者告訴我們,道德有很多面向,不只有傷害與公平。他用了「味覺系統」來做比喻,告訴我們,人類有「六個道德基礎」,就像舌頭有六種味覺一樣。這些「道德味覺」在不同的文化都存在,但是敏感度不同。
哪些是我們的六種「道德味覺」呢?
1. 傷害/關懷(Harm/Care)
2. 公平/互惠(Fairness/Reciprocity)
3. 忠誠/群體(Loyalty/Ingroup)
4. 權威/尊重(Authority/Respect)
5. 聖潔/純潔(Sanctity/Purity)
6. 自由/壓迫(Liberty/Oppression)
對自由派(liberals) 來說,比較重視「傷害」與「公平」;比如說,我看到某些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做得超漂亮時,我比較關心的是,會不會根本就是找人做的?加上我過去所在的系所,其實並不是藝術相關科系。因此,我就會主張不應該因為她的備審資料超漂亮,就給他加分。
相對的,保守派(conservatives) 「道德味覺」會更平均地涵蓋所有六項。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在選舉中保守派通常更具優勢,因為他們能觸及更多選民的道德感官。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最DEI如此反感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DEI太強調「公平」。
在這本書的第三部份,作者提到道德讓我們團結也讓我們盲目。他用「黑猩猩」(個人主義)與「蜜蜂」(群體主義)做比喻,告訴我們,人類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想到自己,但我們並不只是自私的黑猩猩,我們還是有「蜂群模式」的。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人會願意超越個人,為群體犧牲。
同一群人通常會享有共同的道德標準。道德讓人們形成團體,進而形成文化與宗教,但也容易形成對外的敵意。可以看到,不同宗教團體常常會互相攻擊,雖然只要是正信的宗教,教義的核心都是勸人為善的。
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宗教,如馬克思就說,宗教是窮人的鴉片。但是,宗教不是「病毒」而是演化產物。宗教可以促進群體凝聚、建立群體的互助機制、還能讓人找到歸屬感,這很重要。
但是,因為不論是政治還是宗教信仰,其實都是「道德敘事」--也就是說,並不是訴諸於理性的。所以,一旦相信,就會對其他觀點視而不見,形成所謂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於是,要說服別人放棄他的政治立場,就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說了那麼多,到底結論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我們不可能「沒有立場」。是人就有立場,而這個立場,因為牽涉到道德認知,所以要改變非常的困難。
那麼,就此放棄對話嗎?不是這樣的。我們應該要理解彼此的道德基礎,不要去苛責不同立場者「不理性」。因為,除非你就只是想吵架,否則責罵別人,只會提升恨意。把別人叫做「蛆」、「老鼠」、「蟾蜍」、「青蛙」、「豬」,並不會降低對話的難度,反而會提高。甚至,可能會引起戰爭。
我們不應把政治與宗教視為禁忌話題,而是轉化為理解人性的機會。瞭解大部分的大家的用意都是想要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是要讓大家活不下去。
光譜偏藍的朋友,通常都是相信打起來一定輸,所以最好是不要打,跟中國當好朋友最好;
光譜偏綠的朋友,通常都是相信如果成為中國的好朋友,就會變成現在的香港,而他們怎樣也不願意。
但是說穿了,他們(偏藍的朋友)也不想讓臺灣變成現在的香港,更不要說變成西藏。
所以,讓我們少一些「憤怒與對立」,多一些「敬畏與好奇」。多去瞭解,不要開口就把對方當成笨蛋、就稱呼為對方為某種動物。
這很難,我知道這很難。但是繼續對立也沒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