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這本書其實我買很久了,可是一直沒有時間看。

最近,因為作者出了一本非常熱門的新書《失控的焦慮世代》,然後又因為讀墨最新的馬拉松裡面有這本書(我也有買),所以我打開了《失控的焦慮世代》。

一看之下,才發現,我應該要早點看《好人總是自以為是》的。《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探討為何政治與宗教話題總是如此激烈對立,甚至導致彼此仇視。而這個問題,正是我最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為什麼我會去想這件事呢?因為我的臉友中有藍也有綠,甚至還有草。通常,只要不是想來當我的「老師」、來教育(教訓?)我的,我並不會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就把他們除友或封鎖。

於是,在日前,一些深藍臉友的貼文,讓我瞭解到,其實不分藍綠,大家都很關心臺灣,只是,因為思考角度的不同,讓大家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

於是,我就開始想:為什麼會這樣?而在Haidt 的書中,他提出了很清楚的解釋。

首先在第一部份,他把我們的直覺與情緒比喻成「大象」,而我們的推理(理性思考)則是「騎象人」。

「大象」通常是居於主導地位,而「騎象人」常常只是為了事後替情緒找理由(後設辯解)。我們的道德直覺自動而快速,先於推理產生。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縮小版的恐龍,We also act before we think.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所以,我們的理性擔任的角色是什麼呢?用來「說服他人」或「自我正當化」。我們不是用理性來尋找真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同政治陣營如此難以理性對話的潛在原因 —— 因為我們的「大象」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在第二部份,作者告訴我們,道德有很多面向,不只有傷害與公平。他用了「味覺系統」來做比喻,告訴我們,人類有「六個道德基礎」,就像舌頭有六種味覺一樣。這些「道德味覺」在不同的文化都存在,但是敏感度不同。

哪些是我們的六種「道德味覺」呢?

1. 傷害/關懷(Harm/Care)

2. 公平/互惠(Fairness/Reciprocity)

3. 忠誠/群體(Loyalty/Ingroup)

4. 權威/尊重(Authority/Respect)

5. 聖潔/純潔(Sanctity/Purity)

6. 自由/壓迫(Liberty/Oppression)

對自由派(liberals) 來說,比較重視「傷害」與「公平」;比如說,我看到某些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做得超漂亮時,我比較關心的是,會不會根本就是找人做的?加上我過去所在的系所,其實並不是藝術相關科系。因此,我就會主張不應該因為她的備審資料超漂亮,就給他加分。

相對的,保守派(conservatives) 「道德味覺」會更平均地涵蓋所有六項。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在選舉中保守派通常更具優勢,因為他們能觸及更多選民的道德感官。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最DEI如此反感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DEI太強調「公平」。

在這本書的第三部份,作者提到道德讓我們團結也讓我們盲目。他用「黑猩猩」(個人主義)與「蜜蜂」(群體主義)做比喻,告訴我們,人類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想到自己,但我們並不只是自私的黑猩猩,我們還是有「蜂群模式」的。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人會願意超越個人,為群體犧牲。

同一群人通常會享有共同的道德標準。道德讓人們形成團體,進而形成文化與宗教,但也容易形成對外的敵意。可以看到,不同宗教團體常常會互相攻擊,雖然只要是正信的宗教,教義的核心都是勸人為善的。

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宗教,如馬克思就說,宗教是窮人的鴉片。但是,宗教不是「病毒」而是演化產物。宗教可以促進群體凝聚、建立群體的互助機制、還能讓人找到歸屬感,這很重要。

但是,因為不論是政治還是宗教信仰,其實都是「道德敘事」--也就是說,並不是訴諸於理性的。所以,一旦相信,就會對其他觀點視而不見,形成所謂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於是,要說服別人放棄他的政治立場,就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說了那麼多,到底結論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我們不可能「沒有立場」。是人就有立場,而這個立場,因為牽涉到道德認知,所以要改變非常的困難。

那麼,就此放棄對話嗎?不是這樣的。我們應該要理解彼此的道德基礎,不要去苛責不同立場者「不理性」。因為,除非你就只是想吵架,否則責罵別人,只會提升恨意。把別人叫做「蛆」、「老鼠」、「蟾蜍」、「青蛙」、「豬」,並不會降低對話的難度,反而會提高。甚至,可能會引起戰爭。

我們不應把政治與宗教視為禁忌話題,而是轉化為理解人性的機會。瞭解大部分的大家的用意都是想要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是要讓大家活不下去。

光譜偏藍的朋友,通常都是相信打起來一定輸,所以最好是不要打,跟中國當好朋友最好;

光譜偏綠的朋友,通常都是相信如果成為中國的好朋友,就會變成現在的香港,而他們怎樣也不願意。

但是說穿了,他們(偏藍的朋友)也不想讓臺灣變成現在的香港,更不要說變成西藏。

所以,讓我們少一些「憤怒與對立」,多一些「敬畏與好奇」。多去瞭解,不要開口就把對方當成笨蛋、就稱呼為對方為某種動物。

這很難,我知道這很難。但是繼續對立也沒有什麼好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也想看這本書,原來是在講立場對立,謝謝分享~
葉綠舒-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3
隨機人類 Random Sapiens 不客氣。我一直在想,明明擺著香港、西藏這麼明顯的例子,為什麼那些藍的支持者視而不見?我不討論那些政治人物,畢竟我們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但是骨子裡我認為絕大部分藍的支持者,並不希望真的統一。 然後,我從一些他們的貼文發現,他們真正害怕的,是不聽中國的話,會招來中國入侵,會被立即滅國。 因為他們深信,臺灣面對中國的軍事力量,沒有活路。所以他們認為,一定要投降/下跪。 看了這本書以後我瞭解到,大家只是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啊。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51會員
80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身為一個龜毛的讀者,每次看科普書看到有錯誤,都會覺得糟透了。 但是,以前看過的錯誤,都是翻譯問題。通常只要能找到原文,都會發現原作沒寫錯。 直到今天。
Thumbnail
2025/04/25
身為一個龜毛的讀者,每次看科普書看到有錯誤,都會覺得糟透了。 但是,以前看過的錯誤,都是翻譯問題。通常只要能找到原文,都會發現原作沒寫錯。 直到今天。
Thumbnail
2025/04/12
在人間走跳,會不會有時候出現這種感覺:   - 「他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根本對大家都沒好處啊?」   - 「我沒惹他,他卻還是拖我下水!」   那麼恭喜(或者該拍拍?),你已經不小心碰到了 Cipolla 所說的「蠢人」了。 什麼是「蠢人」?遇到「蠢人」該怎麼辦?
Thumbnail
2025/04/12
在人間走跳,會不會有時候出現這種感覺:   - 「他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根本對大家都沒好處啊?」   - 「我沒惹他,他卻還是拖我下水!」   那麼恭喜(或者該拍拍?),你已經不小心碰到了 Cipolla 所說的「蠢人」了。 什麼是「蠢人」?遇到「蠢人」該怎麼辦?
Thumbnail
2025/04/11
亨利・福特,20世紀初美國最成功的工業巨人,以汽車大量生產與高薪工人政策而聞名於世。他相信,只要有錢、有技術、有紀律,就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問題。 1927年,他帶著這樣的信念,跑到巴西亞馬遜河流域,買下一塊比康乃狄克州還大的土地,打造他的「福特城」。 他怎樣也沒料到,那是他今生踢到最大的鐵板。
Thumbnail
2025/04/11
亨利・福特,20世紀初美國最成功的工業巨人,以汽車大量生產與高薪工人政策而聞名於世。他相信,只要有錢、有技術、有紀律,就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問題。 1927年,他帶著這樣的信念,跑到巴西亞馬遜河流域,買下一塊比康乃狄克州還大的土地,打造他的「福特城」。 他怎樣也沒料到,那是他今生踢到最大的鐵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讀者如何接受過去的自己,並喜歡現在的自己。提供了一些哲理金句和生活觀念,適合在人生困境時閱讀。希望讀者能夠找到力量讓自己快樂起來。
Thumbnail
這本書教導讀者如何接受過去的自己,並喜歡現在的自己。提供了一些哲理金句和生活觀念,適合在人生困境時閱讀。希望讀者能夠找到力量讓自己快樂起來。
Thumbnail
我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在看人 這個應該是好人 那個可能是壞人 判斷的條件可能是 政經地位 社會名望 長相衣著 文筆談吐
Thumbnail
我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在看人 這個應該是好人 那個可能是壞人 判斷的條件可能是 政經地位 社會名望 長相衣著 文筆談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了如何放下過往他人對自己的成見,對自己的信心進行喊話,並提出了放下成見、原諒自己或他人,並為自己而活的建議。文章內容深入淺出、易讀易懂。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這本書買了之後一直放著,雖然無意常撇見它,但我一邊好奇著,一邊逃避著。
Thumbnail
這本書買了之後一直放著,雖然無意常撇見它,但我一邊好奇著,一邊逃避著。
Thumbnail
前陣子剛好有文章討論到:是不是一個人得完美無缺才配視為受害者。
Thumbnail
前陣子剛好有文章討論到:是不是一個人得完美無缺才配視為受害者。
Thumbnail
想與自己和解,或想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這本書大力推薦給你!
Thumbnail
想與自己和解,或想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這本書大力推薦給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