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柑來遇見你》是一部讓人從心底濕潤的影劇作品,它不只是描寫親情,更像一場靈魂對話,尤其是父女之間無聲卻深刻的愛,讓人久久無法忘懷。從榮格的心理學觀點來看,這部劇不只說了一個溫情的故事,而是演繹了一段深層的「人格整合」與「自性(Self)」追尋旅程。
榮格認為,「父親」是我們潛意識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原型(Archetype),它象徵著權威、秩序、保護與指引。劇中寬植這位父親,並非完美、富裕、風光的父親角色,反而是一個拚命工作、生活節儉,卻願意把手中僅有的全部都給孩子的爸爸。
當金明說:「他只有100元,卻會想辦法給我120元。」這句話,就是榮格所說「父親原型」最動人的顯現——他象徵著一種無條件的付出,一種深埋在潛意識中的安全感來源。
榮格說:「真正的父親形象,是靈魂內在的堅實後盾。」
2. 心靈富養,是邁向自性化的起點
榮格提出「自性化(Individuation)」是每個人終其一生的任務,也就是讓人格中潛藏的各種面向被整合、被接納,走向完整的自己。劇中的金明,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創傷、背叛與挫折,但因為從小接受父親真誠而穩定的愛,她擁有了強大的內在力量。
她敢於說出:「我愛你,但我也愛我自己。」這不只是自我覺醒的句子,更是她經歷了情感陰影、與潛意識的對話後,做出的整合性選擇。
這種自我選擇的力量,就是來自於被「真正富養」的靈魂。
3. 光禮與愛純:一場關於補償與內在重建的對話光禮在與女兒愛純共度最後晚餐時,女兒脫口而出:「這些鮑魚可以賣100圜。」這句話像是童年匱乏的回聲,但光禮的回答「如果給你吃,就值1000圜」卻是一種心理補償。
榮格認為,人的心靈會透過補償機制來修復內在的裂縫。在這場吃飯的對話中,光禮透過愛的語言,彌補過往未能完整表達的父愛,而愛純也在這一刻得到了情感的回收與內在修復。
4. 自我與陰影:孩子的選擇,也是一種榮格式的整合
當我們看到劇中吳珍妮「擁有一切卻走偏了」,而金明選擇捨棄看似完美的伴侶,選擇回到自己內在價值觀的那一刻——這正是榮格所說的「面對陰影(Shadow)」的過程。
金明不是沒有誘惑,也不是不渴望愛情,但她已經整合了童年經驗與父親愛的記憶,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富養」,所以她不願再為表面的關係犧牲自己的真我。
榮格說過:「當你面對自己的內在陰影,你才真正自由。」
寫在最後
《苦盡柑來遇見你》感動人心,不只是因為它寫了愛,更因為它觸碰了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榮格原型、童年記憶與自性旅程。寬植用他微薄的物質,灌溉了孩子豐厚的靈魂,讓他們在人生的風浪中,仍能走向自我實現。
如果說榮格相信人是為了「成為完整」而活,那麼寬植這樣的父親,就是孩子心中那盞不熄的光,照亮他們回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