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稱讚選緘小孩? «家長自用篇»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上篇介紹了家長如何協助老師稱讚選擇性緘默的小孩?
如何稱讚選緘小孩?«家長協助老師篇»

本篇則介紹家長自己如何稱讚孩子?


前言

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 : 孩子每次的進步那麼微小、那麼不明顯,有時根本挫敗收場,要如何「稱讚」看不出有什麼進步的孩子?

根據一次一小步法則的精神,當孩子無法達成目標時,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目標切的不夠細小。

依這樣的精神,讓我想到說不出口的稱讚,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檢查成功放大鏡🔎〞,倍數不夠高!

千萬不要小看家長的鼓勵語言,國外有學者提倡一套治療方法叫SPACE(註),不是直接協助焦慮或選擇性緘默的孩子,而是僅僅只幫助父母學習支持性的語言設立逐步挑戰,就能幫助孩子降低焦慮而改善適應的可能。


註: SPACE(Supportive Parenting for Anxious Childhood Emotions)是一種專門針對焦慮症與選擇性緘默症(SM)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父母與照顧者進行介入,而不是直接治療孩子。


本篇重點:

raw-image

👏稱讚勇氣的心情

raw-image
  • 孩子可能會挫敗的說:「可是我的勇敢那麼少!」此時重新設定更低一點的目標外,鼓勵孩子繼續累積這樣的小小勇氣,有一天就會跨出那步。


👏稱讚努力的過程

raw-image
  • 應該降低〝告訴老師〞這個目標要求,肯定現有非語言能力的階段(指可以主動拿出作業簿)。


👏稱讚與過去相比的進步

raw-image
  • 關注過程而非結果,讓孩子感受他處在前進的曲線中⤴️。
  • 賦予孩子有一天會成功的希望感。
有時候,與過去相比的誇讚,我會浮誇一點,比如: 「你越來越會交朋友了!」


👏稱讚隨機應變的企圖

raw-image
  • 他們從思考到化為行動,有一段很➡️➡️➡️長的反應時間。
  • 即使僅僅是企圖,也要誇獎孩子的內在掙扎與臨場判斷,有一天會真的做到。
  • 不過有時候,孩子的隨機應變,是為了降低做不到的目標。
以稱讚努力的"補交作業"為例,孩子可能因為不想主動開口,而臨時用一些技巧(把作業放在老師眼前),故意讓老師主動先問。這是因為孩子現有能力階段在「可被動回話,但無法主動說話」,所以他是自行降低目標以能夠達成。 爸媽還是要留意孩子的隨機應變,背後是否存在這樣的動機? 如果是,不要戳破孩子的企圖,畢竟隨機應變也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好能力。 ⤵️只要將目標稍稍降低,並鼓勵孩子再次嘗試新目標。


  • 另外,除了稱讚,要進一步和孩子探討臨場反應的細節。
🔍孩子判斷這位大人的友善特質,合不合理? 選緘社團一位很有智慧的媽媽分享過,她曾和孩子站在天橋上,觀察底下的人潮,然後親子一起討論哪位路人看起來友善以及為什麼? 這真是一個教導孩子判斷的好方法。


👏稱讚具體成功的行動

raw-image
  • <具體行動 + 與過去相比> 是個很好的誇獎組合。


👏稱讚肢體動作

raw-image
  • 不要忘了稱讚語言、溝通以外的領域,比如肢體動作。
  • 小學中年級開始,運動會需要上場表演健康操,開始為孩子預備解凍肢體吧!



👏最後請記住一點:

稱讚後,

不要跟著提出更多的要求↗️


通常人們喜歡這樣說:

「你這次做得到,那下次應該也可以做到!」

「你在家裡可以做到,那在學校也要做到喔!」

給稱讚時,若加上期待的壓力,

之後稱讚就會變味成處罰的預告。

焦慮的孩子已容易把這個世界幻想得太複雜,

就讓稱讚,單純是稱讚。


raw-image

📩有任何疑問或想交流的,歡迎寫信給我∶ yuiyuime333@gmail.com

   如果喜歡這篇,請幫我按🩷,你的鼓勵是我繼續付出的動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一本關於選擇性緘默的父母學 »
3會員
4內容數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 ☑️關於社交焦慮 ☑️關於父母的協助技巧 ☑️關於父母與學校的互動技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