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大約5歲就讀幼兒園時,我還不是那麼了解選擇性緘默症在人際的溝通困難,所包含的種種內涵與細節。我經常一股腦地鼓勵他勇敢說話,就算只對一位老師也好啊!
每次,當孩子表達明天要做到,但依舊失敗收場時,我們對彼此畫下失望的句點。
直到有一次,和孩子深入討論到「如果」在學校對老師開口時,老師的反應會是如何?
為了讓他身歷其境,我誇張地形容老師會非常高興地為他拍手,並說他好棒!
結果,
孩子怒吼一句:「我就是討厭他們說我棒!」
當時我確實呆住了!因為心理學訓練的背景,一直相信正向肯定與鼓勵是真理。
此時我不確定了......
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排斥被老師稱讚?
👏被稱讚 🟰 他們在注意我 🟰 我有危險了
︱直到後來讀到 «為什麼孩子不說話?» 這本書
透過多位選擇性緘默的大人回憶過往經驗的細節,我才發現當孩子被稱讚時,就像原本安全躲在群體中的小動物,突然被天敵發現,立即引起生物被補食的害怕本能(大腦中掌管原始情緒的杏仁核被快速激發)。
對稱讚的排斥與驚恐,來自因為孩子沒有懷抱期待,也尚未與對方有安全關係。
不說話其實是一種很好的隱身技能。
「我被注意到」違背他們想要安全隱匿的本能。
反之,團體邊緣人或透明人,雖帶來社交孤立,但卻是隱藏群體時很好用的保護色。
︱後來再度驗證於孩子看一部實境節目秀的反應
影片中一位明星小孩被群眾湊近觀看時,孩子從原本投入喜悅的情緒,瞬間轉為嫌棄與厭惡地說:「他們幹嘛這樣看他? 很討厭!」
作為對照組,孩子的手足完全沒把注意力放在群眾上。
︱從我曾經互動過的一位選緘青少年的描述,也同理可證
他的說法大致是被聽到聲音、被看到動作,就像被群眾得知極私密隱私般的不自在。
聽起來很不合常理,但那大約是一種比擬。
選擇性緘默的大孩子對於隱藏自己,不像小小孩只是感覺到被注意,高階的認知能力會更複雜性地解讀他人意圖,恐懼與焦慮也被包裹為更具社會意義,還會自體生成一套嚴謹的防他人威脅安全措施,越來越難被突破的防護殼。
👏家長要怎麼建議老師稱讚小孩?
焦慮的小孩當然也喜歡被稱讚,只是需要等他準備好了才能接受。
不然,生存的威脅(稱讚) vs 孤單但安全(被團體忽略),他寧願選擇後者。
不管是一位全新的陌生老師,或是已熟悉但一直無法與孩子說話互動的舊老師,
家長想協助這位老師與孩子的正向互動時,可以考慮透過以下面向來評估/執行:

1.給稱讚的人,是孩子想被注意到的安全對象嗎?
怎麼考慮這位老師是孩子的安全對象:
- 孩子對老師感興趣,在家提及時的情緒喜悅。(這種情況可能是曾經很簡短地互動過一次,或從沒互動但看過老師與其他孩子有趣的互動氛圍)
- 孩子與老師已有個別互動基礎,可以有
非語言
或者被動回話
的溝通默契。 - 家長在家模擬老師誇獎孩子時,孩子的反應雖害羞,但不至於厭惡、排斥。
2.給稱讚的情境,是一對一嗎?
- 若要在團體中給稱讚,請降低注目度,例如: 老師走到孩子旁邊
悄悄
用手勢比讚。 - 最好是
私下一對一的情境
,輕聲告訴孩子做得很好。
3.給稱讚的強度,是現在這個孩子可以承受的嗎?
建議都先由極輕程度的鼓勵開始。
如:
「Alice(選緘小孩)畫的蠻清楚的!」
可以中性的描述孩子做出的行為。
如:
「Peter做完了,Alice(選緘小孩)也完成了。」
甚至可以不用指出孩子這個人
。
如:
「老師看到有些同學註記星星符號重點,真是好方法!」
4.如果老師當下無法確定時,請轉告家長,把稱讚留給家長來做就好。
有時候,老師傾向謹慎一點,這沒有不好!
家長最後一招是要主動出面承擔焦慮,請老師只要轉述孩子好行為的觀察,由家長在家裡好好誇孩子一番,也會很有效果。
💡我得出一個很有趣的心得:
通常學生不想吸引老師的注意力,尤其是選緘的孩子;
通常孩子都想吸引爸媽的注意力,尤其是選緘的孩子。

📩有任何疑問或想交流的,歡迎寫信給我∶ yuiyuime333@gmail.com
如果喜歡這篇,請幫我按🩷,你的鼓勵是我繼續付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