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 主筆:釋海願
二O二五年四月八日
孔子:
今日承蒙蘇佛之指點,還希望孔丘再續言,請阿彌陀佛出題,為「古與今」。太好了!這真是一個好題目。孔丘代表的是古人,而如今訊息傳出卻是在現代科技的社會,正好跨越古與今,來談談這個題目,讓大家明白於古今有哪些可以保存。
若說言古,現代人會落入古板、客制化沒有變化,沒有什麼色彩,但有很深的含義在其中。現代人所求的是創新、科技、日新又新,每天能夠有不同的創意,如果是守成,會被認為是沒有變化。而最好的方法,就兩者之間取中間吧!好的要保存,如果有不適合現代人的腳步,或者大家普遍不用和接受的時候,可以再考慮推陳出新,但是不可廢啊!方法可以做調整,但是精神還是要有啊!
今日之阿彌陀佛的開示,孔丘認為非常的好,不妨也可以列入在當中,讓大家有機會接觸到阿彌陀佛佛語,知其珍貴,不容易啊!今日藉這個機會能夠讓佛語列入孔丘的訪問當中,實在是非常的榮幸。所以,孔丘懇請阿彌陀佛慈悲,允許將剛剛的開示放入此篇訪問當中。佛言:「可。」那麼,是否可以先念出來讓現場的聽者可以得聞?佛言:「可。」
阿彌陀佛開示:
歷史之長河,諸事變遷中。
多少風霜雨,已是數難盡。
再訪孔夫子,可言古與今。
令今人能明,古今雖不同,
但禮不可廢,是為互尊重。
禮在國則存。
孔子:
感恩阿彌陀佛慈悲開示,佛語相當珍貴。能夠聽聞者,當能聽出阿彌陀佛之智慧。
古禮,許多人認為這兩個字代表著迷信、古板。實際上,精神可以保留,方法可以調整。
如:目前世間還有孔廟的存在。孔廟是為了紀念孔丘所建蓋,因孔丘留給後代子孫心的方向、行之所為,而稱孔子為至聖先師。目前還可見孔丘的雕像,或者於校園,或者於書本上,表示大家對孔丘的教育,有教無類的教育的認同。孔丘的教育依然能夠流傳於世間,為教育界所使用,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不可廢不可廢啊。
教育,有教無類的意思,就是不分對象,不分高低、貧賤富貴,每一位都可以接受教育的陶冶熏修,養成健全的人格。這是孔丘的平等觀。古時候,不是每一位都可以接受教育的,但為何可以維持國家的安定?因為代代相傳,從小,多數的長輩們,都把自己所知道的禮儀傳遞給後代,尤其是身教和言教。「百善孝爲先」,孝順一向是中國立國之根本,孝不可廢啊!此廢,不只是經由指令明定,亦包括自然而然地於目前的社會當中變得非常的微弱。
何為孝?這個定義太廣泛了。以往,順父母之心,聽父母之意,可稱為孝;但現今的社會,如果父母的身教言教出了問題,或者是有所偏頗,此時如再聽父母之言,恐有危害。其實,父母本身是最大的受害者。以因果而言,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果造下惡業,自己要受報。如果此言行舉止影響到他人,那就看影響的層面來定果報的輕重。若是只影響自己,由自己承擔,若是影響到子女,自己也要承擔。因為說出來、做出來之後,對於子女的學習也造成傷害。
若居上位者或者是為人師者,有偏頗有私心的言行,如果學生照單全收,那麼不只學生的學習及人格養成受到影響,同時自己造下的口業也在其中,需要背負因果的。
有許多默默行善、教學的師者,大有人在。孔丘可見,他們不需要太多外來的榮耀,一切唯心,認為對學生有正向的影響,而諄諄教導。甚至有的還放下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專心地投入教育,希望讓學生們能夠有所成長。這樣的師者相當的可敬可佩。
古時的師者相當受到重視,其言行受到父母及大眾的尊重及學習,要對師者行跪拜禮,以謝師者之教導。現在父母有我的看法、我的感受,對師者的尊重降低,而且直接表達出來,認為師者言行若有偏也要受到懲處。但是若師者的言行無偏,而且能夠啓發學生,他們的善心、善念、慈悲、智慧、心量,那是多麼的可貴啊,這樣的師者也該受到尊重!因為教導的是人格的教育,倫理的教育也是教育的重點。因此教育的精神要存在,方法可以調整。
可見到目前的問題是,孩子們大多注意自己的表現,認為自己表現好,應該得到師長的肯定,以此來肯定自己。這樣的孩子是處於危險的狀況。一旦把外來的肯定拿掉了之後,孩子似乎就一無所有了,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及善良之處而否定自己,讓自己跌入谷底。幸運的孩子此時若遇到明見的師者,可以拉孩子一把,讓他們重新回到正軌上,重新再出發。有的孩子沒有這樣的福報,就一落千丈。
這都是向外求肯定所造成的危機,普遍在社會上的教育界可見。那是因為孩子缺少了自我的認同、自我的肯定,而是靠外來的認同和肯定,來認同自己的存在。這是教育的危機。這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孩子跟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太少了。大自然的生命力隨處可見,可見到花草樹木、動物牛羊馬昆蟲等的成長,或者是見到老了病了死亡的狀況。這些可讓他們於自然中明白因果,讓他們明白雖然花草是脆弱的,但是依然挺立在風中,不會被風給吹倒。這是一種内在人格精神的建立,一點一滴都是由生活當中累積來的。這個部分絕對不是外來的科技產品所能取代的。
教育是一條長遠的道路。科技產品或許可以見到眼前立即的成果,但若沒有人類善的生命,沒有辦法和人們做靈性的溝通,難以得到正向互動的影響,而有靈性的成長或提升。幼年孩童乃至成長之後的教育,古時以科舉考試來作為一個揀擇,而現今雖然還是有考試的制度,但方向已大大的不同。不論如何,教育界都會認為這是經過大家認同的方式之下,所制定下來的考試方法。但卻忽略了孩子倫理及禮儀的教育,缺乏對善良心性的啟發,即是缺乏與大自然接觸的成長。孔丘為什麼會提到這部分呢?因孔丘見到這個問題,即無法讓孩子接觸到生命深層的體悟及學習。
孝順,是自古以來中國立國的根本。但如今的孩子少了這一方面的熏修。大多數的孩子只注意到自己的學習,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成長,為了長大能多賺一點錢,等到老病死了結束一生,就在輪迴的生老病死中不斷地流轉,沒有機會脫離輪迴。而事實的真相是,人們可以過著不老、不病、靈性不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日子。
軀殼有生命性,雖然死了,但是靈性不死,靈無始無終。在世時是否孝順,是之後靈之去處的指引。孝順者,自己的言行不受現在社會負面的影響,可得善報。孝順是非常重要的善因,會得善果。
所以在此地,孔丘首先提出「孝順」二字,希望學校的教育在這方面可以加強,尊重父母親。現代父母親過於尊重孩子,雖然他們有獨立的想法和人格存在,但如果有偏頗也是要即時轉正。如果父母太忙了,沒有時間關注孩子這方面的情形,讓他們在這方面有了差異,而未得到調整,這時候孩子造的業也相對的增加,受苦的是孩子啊!孩子受苦,父母要負責任;孩子做錯事,父母也是要負責任。愈是年紀小的孩子,所為更是如此啊!也就是父母所擔的責任更重,因為孩子小,大多是依賴父母。
所以,學習獨立很重要。所謂的獨立是自己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不能完全都交給父母,孩子自己也是要負一部分的責任,但這都要經過教育。如果沒有經過教育,父母都做得好好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會養成什麽樣的孩子啊?可想而知,自私自利、只有我的存在、自我保護等。故從小就教育孩子對人要尊重有禮貌,對長輩要問好,甚至於請長輩先行,自己行於後,見面要微笑,莫惡臉相待等。這一些基本的禮儀都有需要及至成長。
孩子小,心性單純,父母或教育者所教的容易吸收,而且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改變。等到長大再來教,大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及主見時,就不容易接受,或有行為上的改變且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幼兒童蒙教育相當的重要,要給孩子善良的、正向的引導,而非是負面的音聲和眼見,這將對幼小的心靈造成影響,尤其影響到日後的行為及心念。
孩子的品格教育非常的重要。禮儀,以現代的詞來講,就是禮貌,要禮尚往來,尊重對方,見面三分情,甚至於夫妻之間以禮相待,父母子女之間互相尊重,長輩晚輩之間,晚輩恭敬長輩,長輩愛護晚輩同時也有教育的職責。這些都要一代一代地相傳,而且從小就要給予。
目前,科技的產品幾乎是人垂手可得。如果手機當中所放的訊息都是正面、善良的訊息、淨化的訊息,那麼就能放心地使用手機。如果裡面也有惡的、無法去抑止的、負面的、聲色的訊息,這一些確實會造成身心上的影響。尤其孩子沒有辦法分辨善惡是非對錯的情形下,影響是深遠的。雖然當下未得見,但日後自然就有想壞、做壞、看壞、說壞的情形發生。這都是從小一點一滴地養成。所以,善的教育、淨化的教育、禮儀的教育從小就要給予。如果在成長當中沒有機會接受到這一方面的教導,尤其倫理教育現在似乎在學校也被廢除了,是相當可惜的。其實,倫理及禮儀的精神不變,方法可以改變,這樣的理念,從學校的教育來著手是最快速的。家庭的影響是深遠的,雖然父母的教法各自不同。同時,師資的培養也相當的重要。這似乎是環環相扣。
如果有機會聽到孔丘之言者,可以從此時開始調整改善。有開始不怕晚,就怕沒有開始,卻不知若沒有接受過教育的開導而一直行偏,想偏,說偏,這樣子的果報相當的苦。因果是不看情面的。這一世的果報如果沒有現前,來世緣成熟了,照樣要受到惡果。古時的教育,對於因果教育相當的重視,所以大家會自我約束,比較不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愛想什麼就想什麼。所以這也保護人們少造業,受惡果而痛苦,不讓身心靈成長受到阻礙。
從佛法教育中得知佛法是科技中的科技,也得知起心動念都會招感業力的現前。業力的牽動,常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古與今,許多的不同,幾乎被淘汰或被轉變,有的已經蕩然無存,有的還可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是,有的需要再復興,再活絡起來。教育要有長遠的眼光,常常非一朝一夕可以立竿見影看到成效,但對未來卻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教育是不可以短視的。這也是為人師者所需要明白的。一旦要看見眼前立即的成果,往往造成孩子的心靈有了比較、嫉妒、高低、得失之心的痛苦及傷害。若能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師者能夠分辨得出孩子的資質、行為及内涵而加以肯定,這樣是對的。如慈悲、善良的言行是自然而然地在言語行動當中流露,而不是刻意地顯現,這時候需要教育者正向的引導及肯定。如果因此反而受到否定,那就可惜了,孩子善良的本性就被掩蓋住了。所以,師者的教育是重要的。
佛法的教育相當的重視因果,儒家也是相同。所以,兩者在這方面可以互相融合。相信這對於教育界,對於國家進展的方向,會有所幫助。
今日,孔丘所言到此。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