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圖像思考,讓團隊更聰明、更有創意!三招視覺化技巧讓合作更高效✨」
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jh5d5rez0&ab_channel=TED
👤Martin Eppler是一位大學教授、溝通管理專家、視覺化思考研究者
📚 主要專注於:- 發掘視覺化在工作中的強大潛力
- 撰寫超過20本書、200篇文章
- 透過數十項實驗,推廣圖像化在創意、合作與決策中的應用
每次看到國外很多圖解厲害的高手,都希望有機會能與他們實體見面交流,以畫會友啊!(英文要好好練起來)
Martin在TED的演講「想要進行精彩的演講嗎?使用醜陋的草圖」,裡頭提到
三大重點
1️⃣ 粗糙有時是美(The Power of Provisionality):
「低完成度(Low Perceived Finishedness)」是提升合作的關鍵!粗略的草圖和未完成的設計能避免「博物館效應(Museum Effect)」,激發更多討論與創意。精緻的圖像往往讓人止步於欣賞,而非參與改善。用草圖、素描甚至鉛筆畫,反而能鼓勵團隊一起修正並優化想法。
這部分超級有感,我在【圖解力教學】一書中多次分享,善用簡單圖像、模板反而能讓學習者提高更多參與度,而非單純欣賞老師在黑白板上的「創作」!
2️⃣ 視覺隱喻的力量(The Power of Visual Metaphors):
視覺隱喻能簡化複雜資訊,並讓它更加生動易記。例如,用「築堡壘在沙上」比喻一個脆弱的市場,或用「紅線」象徵核心價值。選擇隱喻時需注意簡單性、相關性和文化背景,以避免誤解。例如,曾用「火山」代表創意時,卻在火山活躍地區引起不安。
所以常說「好的圖解能啟發更多思考,而非僅單純裝飾」,而隱喻從哪來?其實就是從日常生活中進行取材,這點我也將在【知識圖解陪跑營】中分享我整理的隱喻清單!
3️⃣ 視覺變化理論(Variation Theory):
根據「視覺變化理論」,要真正理解一個概念,需要從多個視角出發。創建一系列連續圖像(Visual Sequence)能讓團隊更容易進行聯想與延伸。例如,用橋梁隱喻說明溝通問題:
- 單向橋梁象徵「缺乏傾聽」
- 超載橋梁象徵「信息過多」
- 崩塌橋梁象徵「信任缺失」
這些變化能激發更多討論與創新想法。
我喜歡圖解甚於影像的關鍵在於,透過連續圖像也能創造如影像般的變化,卻能避免影像中包含音樂、背景等過多與表達核心資訊無關的雜訊,帶來的巨大干擾!
這邊舉個例子分享給大家
🔍這場演講中Martin提到,某企業高管在重要簡報中,用一幅「築堡壘在沙上」的草圖取代40頁的數據報告,成功吸引注意並快速聚焦於核心問題,最終激發了高效的團隊討論。
🔧 具體建議:
- 鉛筆銷售法(Pencil Selling): 在會議中用鉛筆畫快速草圖,避免過於完美的設計,促進更多參與。
- 用視覺隱喻呈現挑戰:例如「山路象徵艱難但值得的目標」,或「橋梁代表跨部門合作的渠道」。
- 設計圖像連續劇:一個圖表達一個重點,邀請團隊延伸出更多畫面與想法。
建議行動
📌 今天就開始視覺化:
- 畫一個簡單草圖,展示專案的挑戰,並標註「待討論」。
- 試試用隱喻強化溝通:找一個與主題相關的象徵物,將複雜的概念轉化為具體圖像。
- 應用「視覺變化理論」,將資訊拆分為一系列關聯圖像,讓團隊一目了然並樂於參與討論。
或是,加入我們第二季的「知識圖解陪跑營」,透過線上直播+錄影回看,以及豐富教材及交流群組,讓你上手「視覺化」的技巧並跨越不敢畫圖的心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