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寄來一箱鳳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然而以前跑新聞的時候,同業之間流傳,最忌吃鳳梨或鳳梨酥,因為新聞事件不宜太興旺,準沒好事。
有時候發生重大事件,或者事情是接二連三,真的忙起來,一整天都沒時間吃飯。這時候就會有人問:到底誰偷吃了鳳梨?
這時候就會有人默默自首,那個氣氛又好氣又好笑,竟也能在混亂裡找到一點笑點,舒緩工作的緊繃。
之後轉換跑道做企業公關,每逢佳節送禮,自然就會避開鳳梨酥這個選項。
有些企業不熟悉媒體文化,如果送鳳梨酥或鳳梨果乾,禮盒就會馬上被轉送出去。熟一點的,就會被提醒:「我們這裡,不收鳳梨酥喔。」
不曉得警察、消防、醫院是不是也有不吃鳳梨的默契?
現在從事教育工作,需要宣傳招生,鳳梨反而成了興旺的吉祥物。
鳳梨象徵的意涵從來沒有變過,只是放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意義。
有趣的是,鳳梨沒有變,變的是我們——我們的角色、處境、眼光。
曾經是禁忌,如今成了祝福。
曾經是壓力的代名詞,如今成了希望的象徵。
這讓我想到,生命中有多少事情也是這樣?
一段關係、一個名字、一種選擇,甚至是一份記憶,在不同時期回頭再看,會有不同的理解。
就像那句話:「不是事物變了,而是你變得不一樣了。」
這不只是關於鳳梨的故事,而是關於我們每一個人,如何與經驗和解、與自己對話。
那些曾讓你焦慮的,可能會成為日後讓你會心一笑的回憶。
那些你一度避而遠之的,也可能成為你下一段旅程的幸運符號。
所以,不急著下定義,也別太快貼標籤。
人生的每一個經歷,都有它出現的時機與意義。
也許某天,它會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提醒你—— 同樣的風景,換個角度,能看見全新的意義;
同樣的經驗,經過時間,也能開出不同的理解與滋味。
我們都在變,也正因為變,生命才豐富、有趣、有盼望。
你也曾在不同時期、不同角色中,對某個東西有過截然不同的感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