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xels
適用情境:每個人都有想法、沒人負責到底、指揮無效、你很累。
你不是真的討厭帶人。你只是太常陷入這種局面——
每個人都有意見,沒人願意負責; 開會沒對齊,做完才發現方向不同; 事情完成沒人說謝謝,出錯卻馬上怪你。我不是管理專家,也不是什麼團隊教練。
但在幾次專案協作裡,我逐漸整理出一套邏輯:
要讓合作變順利,先從「不讓彼此崩潰」開始。
以下是我目前使用的四個原則,版本是 0.1,還在修正,但它真的讓我少吵了很多架。
01│先立下「最低限度的合作規則」
當大家都有想法,但沒人願意負責時,你要先做的不是「激勵」,而是「設紅線」。 不是為了管死,而是先避免最常見的失控。
規則 1:有爭議,一律照主責指示執行。
→ 不討論、不公投,先做完、再檢討。
規則 2:討論要對齊時限、目的與輸出格式。
→ 不接受「我以為你說…」這種事後補腦。
規則 3:沒責任的聲音,沒資格介入決策。
→ 想提想法可以,但要附上:你會怎麼做+你願負責什麼結果。
這樣的規則,其實就是「最小可行共識」的概念:不求完美,只求可推進。
這不是我憑空想像來的。
我曾經帶過一個行銷協作專案,因為前期沒設紅線,討論開成十人聊天室,版本吵三次,誰也不拍板,最後 delay 兩週、還交不出一致的內容。
之後我學乖了,先講明主責指示優先,讓所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不是在追求民主,而是確保能交付。
02│建立「結果導向」的任務分工方式
根據《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關於高績效團隊的研究顯示,最關鍵的不是溝通頻率,而是「角色明確度」。
每個任務,只問三件事:
誰主責?(具名,不是部門名)
什麼時間前要交什麼?(不能只說「會完成」)
交出來的東西,誰來檢核?(不是群體共感)
這三件事沒定下來,不要開始做。
這個方法聽起來簡單,但它的邏輯很像「設計思維」中的可驗證假設:明確時間、產出、責任邊界,才能讓團隊有學習循環,而不是只是執行命令。
我們常以為「大家都知道誰負責」,但其實沒人講清楚。
很多錯誤,不是因為沒做好,而是因為沒說明白誰要做、做到哪裡為止。這種模糊,長期會讓團隊產生一種「做了也沒人看,錯了也不是我」的責任逃逸心理,這不是人性問題,是設計問題。
03│保留「建議區」,但不動搖核心決策
你不需要當一個什麼都接受的主管。 你需要的是「讓人知道界線在哪」的決策人。
可以開放大家提意見,但一定要讓所有人知道: 「不是每個建議都會採納,我會選對團隊現在最重要的那個來執行。」
這種設計,其實是參考自 GitHub、Notion 等開源社群的模式:意見可以多,但要有人篩選,有人拍板。
你可以在 Notion 上開一個「建議區」,明定更新頻率與採納規則,既透明,又不會讓核心方向被情緒帶偏。
這裡也補充一個觀察:有研究指出,團隊中若沒有明確告知「誰負責聽取建議、誰負責決策」,多數人會陷入「我說了,結果你沒做」的不滿感,進而影響士氣。
讓團隊聲音有個出口,但不是一個聲響你就改變方向,這才是穩定團隊的節點。
04│每週固定「整隊」,讓大家習慣邊走邊對齊
我看過一份報告: 團隊成員平均每週花 58% 的時間在「非深度工作」上。
而「非深度工作」裡面最大宗,就是反覆對齊、補救溝通落差。
與其補破網,不如主動編織。

圖片來源:pexels
我自己使用的是這樣一個簡單框架(也稱 A爸節奏):
週一|三件事簡報制: 每人報這週三件最重要的進度(10 分鐘內結束)
週三|問題反饋制: 哪件事卡住、誰可以支援(不檢討,只協助)
週五|責任盤點制: 誰完成了什麼,有沒有 delay(不責備,但記錄)
這樣的節奏不會造成額外負擔,但會讓團隊開始習慣「彼此觀察、適時補位」,而不是「各自努力、默默撞牆」。
有些人可能會問:那這樣是不是要天天開會?我的經驗是不用。
重點不是頻率,而是節奏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能讓人放下「等人指示」的慣性,進入「主動對齊」的狀態。
這一點,沒有絕對,但我相信實務上很多人會有相同體感。
參考資料: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20, "The Secrets of Great Teamwork"
- Asana Work Index Report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