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供應鏈與全球貿易數位化顧問團隊
美國在全球貿易博弈中的工具箱越來越多元,從301關稅、232鋼鋁稅,到近年日漸制度化的對等關稅政策(Reciprocal Tariffs),都直接打擊出口依賴型、跨國製造型企業。尤其對於在中國、東南亞、美洲等地設有生產與採購基地的跨國企業而言,供應鏈的每一次關稅衝擊都可能導致生產、交貨、成本與利潤結構的劇烈擾動。
在這樣的環境下,SCM領導者(如 VP of Supply Chain、全球供應鏈總監)不再只是執行物流與採購的角色,而是企業抗震力的第一線防線。升級並整合供應鏈管理系統(SCM System),成為應對這場「關稅新常態」的關鍵策略。一、從反應式操作走向策略性系統決策
許多企業在面對關稅突襲時,往往陷入手動因應、內部資訊斷層的混亂。根本原因在於:供應鏈資訊散落於採購、倉儲、財務、物流等多個系統,缺乏統一數據模型與即時可視性。
現代SCM領導者應該主導將供應鏈系統從「流程自動化」升級為「策略決策平台」,並整合以下模組:
- Global Trade Compliance:自動追蹤HTS Code、稅率、原產地與 FTA資格
- Multi-Sourcing Engine:支援跨國供應商調度與自動重分配訂單
- Scenario Simulation:模擬不同關稅情境對成本、毛利與交期的衝擊
- Landed Cost Engine:即時計算全產品總成本,含稅、運、隱含費用
- Risk Heatmap Dashboard:將受關稅衝擊的品項與供應鏈節點視覺化顯示
二、SCM 整合升級的四大方向
1. 原產地追蹤與關務合規數位化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經常針對「中國製」、「特定國家加工」商品加徵高額稅負,企業若無法準確追溯原產地或報關紀錄錯誤,將面臨罰款、延遲甚至禁止進口。
SCM 領導者應推動:
- 與ERP系統整合,建立原產地追溯系統(Origin Traceability Module)
- 自動計算是否符合FTA產地規則(RVC、CTH等)
- 將報關與物料資料雙向驗證,降低稅務風險
2. 多來源供應與生產地動態調度
以往供應鏈多仰賴單一低成本地區(如中國),但在地緣政治與稅務變化頻繁的時代,“China+1”策略已成新常態。
SCM系統應支援:
- 對每個關鍵物料設定Primary/Secondary Sourcing Map
- 自動根據稅率、庫存、交期,建議調整採購來源與出貨地
- 結合 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實現彈性排程
3. 關稅與財務資料整合分析
關稅不只是物流問題,也是成本控制與財務預警問題。SCM系統必須具備與財務系統(如SAP S/4HANA、Oracle ERP)資料對接的能力。
- 將進口成本變動即時反映在產品毛利、報價策略中
- 輸出供 CFO 使用的「關稅成本預算表」與「清關資金流需求圖」
- 支援 AR/AP、Duty Drawback 等財務流程對接

4. 建立全球供應鏈控制塔(Control Tower)
先進企業正導入供應鏈控制塔(Supply Chain Control Tower),作為整合資料、預警風險、支援決策的「指揮中心」。
功能包含:
- 即時監控各供應節點的關稅變動、政策風險、物流中斷
- 與海關 API 介接,第一時間獲取稅率與政策更新
- 整合天氣、地緣風險、原物料價格波動等外部變數
三、顧問觀點:不要把升級SCM系統視為成本,而是風險保險與競爭優勢
許多企業仍將SCM系統升級視為IT支出,但在我們顧問團隊的實際觀察中,具備彈性與敏捷性的供應鏈系統,往往能在關稅風暴來臨時:
- 在幾週內完成供應商轉換決策
- 準確重算報價避免虧損接單
- 預測未來12個月的稅負總額以安排資金池
- 贏得大型客戶信賴,反而擴大市場份額
升級SCM系統不是應變行為,而是企業韌性的「前置投資」。
未來的供應鏈領導者,職責不再只是交期、成本與庫存,而是:
- 領導供應鏈策略決策
- 串接財務、法務與營運團隊
- 預測全球風險,主動調整供應體系
- 成為董事會級別的策略參與者
對等關稅時代的來臨,不是危機,而是供應鏈領導者走上舞台中央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