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某個淅瀝的小雨夜,筆者坐在一家咖啡館裡,外頭的雨滴敲打著窗戶,霓虹燈在玻璃上跳動著斑駁的光影,不經意聽到鄰桌情侶爭論,女生激動地翻看著手機,大聲宣稱:「你看這篇洗碗文!連心理師都在批評這種父權遺毒…」而男生卻皺著眉頭打斷道:「不過是篇網路文章,妳何必把什麼都扯到父權壓迫?」
那一刻,筆者心中泛起了疑問:我們爭吵時口中的「父權」究竟指的是什麼?為什麼這個詞總是那麼容易點燃情緒、成為爭辯的焦點?在接下來的文字中,筆者將以不同角度與領域試著剖析、認識這個古老又現代的議題。
當下父權:台灣的爭議與現實
父權制,也稱家父長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其中權力和特權主要由男性掌握。這個詞既用於人類學中描述以父親或男性群體為中心的家庭或部族結構,也用在女性主義理論中指男性普遍主導社會,影響著女性和兒童的地位。
首先,我們先回想一下近來的日常中有哪些相關的討論,讓我們更好去理解其影響力。
家務爭議:洗碗文背後的偏見
2025年初,台灣一名男性作家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因拒絕洗碗而與妻子爭執多年,並將這段情緒歸咎於「失去媽媽的愛」。隨後,這篇洗碗文在網路上迅速發酵,眾多網友紛紛撻伐其「媽寶男」的行為,並批評這種敘事展示了根深蒂固的父權思想。
政治與文化中的父權角力
政治與文化領域同樣不乏父權的爭論。2025年3月,在一場政治質詢中,國民黨議員傅崐萁近乎獨佔了45分鐘的發言時間,使得兩位女性委員幾乎無法表達意見,這種現象迅速引來各界批評。
此外,歌手楊舒雅在新歌《Rule男Freestyle》中,以尖銳的歌詞回應了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權,成為台灣饒舌圈中對抗父權的重要文化聲音。這些爭議從家務分工到政治舞台,從文化藝術到生育自主,每一個議題都揭示了父權體制如何在各個層面影響著社會運作。
職場經濟:父權紅利與不平等
在職場中,所謂的「父權紅利」讓男性在薪資、晉升乃至社交上享有更多的優勢。
筆者曾經看過一篇專訪,專家闡述這種差異可能源自性格,因為女性個性較為「隨和」,因此在利益至上的激烈競爭環境中較難脫穎而出,而社會學研究指出,這背後隱藏一整套制度性歧視的運作模式,使得刻板印象中的男性特質更容易獲得認可,而女性特質則常被標籤為軟弱。
這種現象促使我反思:父權究竟是生物決定論的結果,還是長期文化與制度共同塑造的產物?
一、父權歷史沿革:從採集到現代
採集社會的權力核心
我們常在博物館裡凝視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卻鮮少有人注意到那旁邊不起眼的研磨器(採集與食物製備的工具)。考古學研究表明,早期人類的食物來源中,有多達70%來自女性採集,而那些經常被浪漫化的男性狩獵故事,其實成功率低得驚人;在以色列Qafzeh洞穴發現的12萬年前墓葬中,女性骨骼旁擺放著專業的採集工具,暗示著採集團體可能才是原始社會真正的權力中心。
農業革命與財產觀念的崛起
相關研究推論,父權體制真正的成形可能是伴隨著農業革命而來。隨著人類開始囤積穀物、圈養牲畜,財產概念逐步產生,男性憑藉較高的體力和對資源的控制,開始在社會中取得主導地位。
父權體制也在古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中顯現一角,其第129條明文規定:「若妻子未保持貞潔,應被綁起來丟入河中。」這種將女性物化為財產的邏輯,無論是台灣現代「外籍新娘」的交易話術,還是職場上隱形的玻璃天花板,從古至今依然在不同形式中存續。
二、集體焦慮:恐懼的歷史刻痕
童年中的安全警示
三月某晚,我陪一位女性友人在公園聊天,突然她緊抓我的手臂,因為有兩名陌生男子路過逗留的久了一點。那一刻我下意識覺得:「會不會太敏感了。」直到後來讀到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象徵性暴力」理論,我才明白——從小學起,許多女性就被植入一種「預警程式」:書包裡備著防狼噴霧、捷運上刻意避開空車廂、獨居時陽台上掛著男性襯衫。這些看似簡單的生存策略,其實在不斷重塑著女性的神經網絡,形成一層無形的精神鎧甲,讓現代女性在每一個角落都帶著焦慮。
大腦中的恐懼痕跡
有個心理學實驗發現,當男女同時觀看一張中性的街景照片時,女性大腦中負責恐懼反應的杏仁核活化程度竟是男性的三倍。這不是基因缺陷,是千年社會所灌輸的安全教育在神經突觸中留下的深刻痕跡。正如實驗室中長大的黑猩猩,即使從未見過毒蛇,仍會對蛇形物體產生本能恐懼,現代女性的焦慮正反映了文明進程中累積的集體創傷。
三、制度真相:中性神話的破裂
中性制度背後的偏見
我原先以為「制度本身的起點應是是中性的」,但當我仔細審視歷史,卻會發現每一個看似中立的制度背後,都藏有權力不平等的影子。1930年代台灣的《保甲制度》表面上僅是為了戶籍管理和治安,但其實是透過連坐法將整個社會的控制權牢牢綁定在父權結構上。1974年前,銀行法規「中性」地禁止女性獨立開戶,實則將經濟權益永遠鎖定在男性手中。
科技與設計中的性別偏見
現代社會似乎正邁向性別中立,例如某科技公司推行「性別盲」招聘政策,使匿名履歷中女性的錄取率提升了30%。然而,這一舉措也反映出傳統面試中依然存在的性別歧視,就像某著名產品在「中性」外觀的包裝下,卻忽略了不同性別與文化需求,從而折射出深層制度性的偏見。
四、性別角色:規範與反抗
課堂中的性別期待
在大學的一堂課上,教授要求學生寫下社會對「像個男人」或「像個女人」的期望,然後逐條撕碎。紙屑飛舞中,某男同學嚴肅地劃掉了「不許哭」的字樣,而女學生則默默刪除了「要溫柔」的期望。這種撕裂不僅代表著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挑戰,也象徵著現代人內心深處那份被傳統規範束縛的矛盾與抗爭。
台灣的性別標籤現象
這種矛盾在台灣隨處可見:捷運博愛座上的孕婦貼紙,既是對孕婦的照顧,同時也成了一種標籤;婚姻平權通過後,同志伴侶在親族團圓飯上仍面臨出櫃困境,仿佛性別和性取向仍被牢牢劃定在傳統框架中,即使在現代看似進步的社會中,歷史遺留的父權性別框架仍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認知。
五、共融之路:超越父權爭論
父權:恐懼與權力分配
當我們在爭吵中談論父權,常聽到的或許是激進的聲音將它妖魔化,認為它是惡意壓迫女性的根源;但仔細思考後我們會發現,父權實質上是一種權力分配的制度性安排。它既限制了女性,也同樣扭曲了男性,迫使他們維持著固化的「男子氣概」。正如 Bell Hooks 所言,父權不僅傷害女性,同時也讓男性承受著沉重的社會期許,雙方都在這種制度中受損。
從對立到共融
現代社會的討論往往陷入二元對立的局面,認為父權代表壓迫,而女權則是解放;但實際上,男性和女性都在這個不平等的體系中受限,真正的改革需要超越對立,尋求一種共融合作的模式。以色列的幼兒性平教育便是一個啟發:孩子們被鼓勵照顧洋娃娃、組裝機械人,從小打破固有性別框架,最終在選擇職業和生活方式上展現出更多的彈性與創造力。
台北街頭:書寫新文明
某個週末午後,我在街道上看到一幕畫面:一位父親哼著歌輕推嬰兒車,熟練地餵著奶瓶,旁邊的妻子接著突如其來的工作電話處理事情。這樣的家庭情景,似乎在告訴我們:性別不應該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而應是彼此尊重、互相扶持的平等夥伴關係。正如拉丁美洲的「第三性」文化和瑞典的性別中性代詞「hen」所展現的,未來的社會應當努力編寫一個全新的文明腳本,在其中,性別的劃分不應再成為權力與責任的根源。
六、未來展望:改革與共融的路徑
制度改革與教育推動
歷史告訴我們,父權不是一個不可撼動的自然法則,而是隨著農業、城市化及國家機器的運作逐步建構起來的社會結構。當今,隨著教育普及、法律改革與經濟發展,許多國家正推動性別中立政策,如冰島的同薪同酬認證與美國部分企業的盲審招聘政策,這些舉措正試圖打破舊有的父權結構。更重要的是,教育必須從幼兒園到大學全方位介入,幫助下一代拆解那些被固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從而培養一個真正多元且包容的社會觀。
家庭到國家:共融合作新模式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影響最直接的地方。鼓勵男性更多參與家務與育兒,不僅能減輕女性的負擔,更能重塑家庭中彼此尊重與合作的權力結構。在國家層面上,台灣作為華人文化圈中首個同婚合法化的社會,正處於一個獨特的歷史轉型期;同時,深厚的宗族傳統與現代平權理念之間的碰撞,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創造一個更平等的未來。
超越對立:邁向共生
當我們談論父權時,往往陷入一種二元對立——把父權簡單地看作壓迫女性的魔咒,或者將女權解放視為對抗父權的唯一方式。但是,解決性別不平等需要我們從多維度出發,男性在父權體制下同樣受到束縛,他們在固化的「男子氣概」中無法釋放真實自我。只有當我們超越這種對立思維,從制度、文化、心理等多重層面進行綜合改革,才能達到真正的共融與平等。
結語:從創傷中走向自由
父權究竟是什麼?這不僅是一個關於男性或女性、壓迫或保護的問題,而是一個關於整個社會如何分配權力與資源的複雜議題。它既蘊含著生物學上的潛在分工,也深深根植於歷史、文化與制度的結構之中。從台北雨夜的爭吵,到公園女性友人的驚恐,再到政治角力和文化抵抗,我們可以看到,父權不僅存在於抽象的學術論述中,更是具體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當我們試圖解答「我好奇一直以來爭吵的父權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時,也許我們應該放下單純的對立,轉而從多角度審視這個問題:
- 歷史的啟示:從採集社會到農業革命,再到現代制度,每一階段都在重塑權力結構。
- 心理的創傷:從童年的安全警示到大腦中恐懼的化學反應,父權的影響深植人心。
- 制度的倒影:看似中立的規範背後,其實暗藏著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偏重。
- 共融的未來:打破對立,從家、學校到國家,建立人人能自由表達自我的平等社會。
其實筆者在書寫這篇文章時相當忐忑,畢竟筆者並非專家,會怕說錯話,更怕引來各路人士撻伐,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作為一個起點,鼓勵大家以事實和理性出發,認真查證,避免被極端言論和情緒左右,是專注於解決問題,理解並拆解父權制度所建立的結構,在反思與對話中尋找變革的可能。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夠在彼此的創傷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並用理解與包容取代無休止的爭吵。正如那窗外霓虹映照出的下一對爭執的情侶,我們或許應該遞上一杯咖啡,輕聲告訴彼此:「你所說的父權,可能正是我們共同想掙脫的枷鎖。」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誰戰勝誰,而在於我們能否在歷史的創傷與未來的希望中找到一條共融的道路,讓每個人都能在平等與尊重中自由呼吸。
若有疏漏,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