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不是診所,但可以準備得像一個溫柔的小急診」
說真的,很多小症狀如果能早點發現、早點記錄,可能根本不用跑一趟醫院。問題是,大多數人身體不舒服時只會「忍著看看」,沒有工具可以幫自己確認到底是小事還是要緊事。
所以這篇要跟你聊的,不是醫學理論,而是——你家裡應該要有什麼基本的健康工具?平常又該怎麼簡單做自我檢查?

🧰 家裡這些工具,真的不貴但超好用
有些人一聽到「健康工具」,就以為要買什麼高級儀器,其實不需要。以下這幾樣東西,只要備在家裡,關鍵時刻可以幫你判斷得更清楚:
✅ 基本五寶:
- 電子體溫計:耳溫槍或口溫計皆可,用來判斷發燒或感染。
- 電子血壓計:尤其有高血壓、心臟病的朋友,最好量左臂的。自動型最方便。
- 血氧機(指尖型):量SPO2,呼吸喘、心悸時特別有用。
- 血糖機:糖尿病患必備。偶爾測一下也能發現低血糖或高血糖危機。
- 小筆記本或健康App:用來記錄數據變化,比單次量測更重要。
🆘 延伸加碼組(視個人需求):
- 體重計(觀察體重快速變化)
- 老花眼鏡+放大鏡(不是開玩笑,真的幫得上忙)
- 7天分裝藥盒(幫你記得有沒有吃藥)
- 小手電筒(檢查喉嚨、皮膚、瞳孔時很好用)
👀 自己可以做的簡單檢查
你不需要會看X光,也不用學醫。你只需要學會一些「簡單但有用」的觀察方法。
1. 量體溫:不是只有發燒才算異常
- 晚上體溫會比白天高一點是正常的
- 長輩感染有時「不發燒」反而是危險訊號(免疫力低,反應弱)
2. 量血壓:記得坐好、靜待5分鐘
- 連續幾天都高,就要記錄起來
- 若出現頭暈、視力模糊、心悸時特別要注意
3. 血氧監測:小機器,大功用
- 安靜坐著測,正常應該在 95% 以上
- 若低於 92%,尤其有喘、咳,建議就醫
4. 血糖測量:空腹與飯後都可以
- 空腹正常值:70–99 mg/dL
- 飯後兩小時:應低於140 mg/dL(沒有糖尿病者)
5. 看臉色、摸手腳
- 蒼白、發紫、手腳冰冷,可能血液循環不好或血壓太低
- 若突然一側臉下垂、講話含糊、手舉不起,請立刻送醫(可能中風)
📝 你可以這樣記錄(超簡單版)

這樣的紀錄看起來簡單,對醫師來說卻超級有幫助。因為它可以讓醫師判斷——這症狀是偶發的?還是已經有趨勢?是不是跟吃藥、作息有關?
🧑⚕️ 健康管理=日常的小習慣,而不是等出事才急救
其實你只要每天花 2-3 分鐘,做個基本量測、記一下感覺,就比一堆人還懂照顧自己。這不叫「多想」,這叫做「有備無患」。
你不需要天天都在測東測西,但當你覺得怪怪的時候,這些工具和紀錄,就是幫你確認「需不需要看醫生」的好幫手。
📦 小總結:熟齡版健康急救箱
放在家中或隨身包的「小健康包」可以包含:
- 體溫計
- 血壓計(自動型)
- 血糖試紙與針頭
- 指尖血氧機
- 基本備用藥物(請由醫師開立)
- 小筆記本+原子筆
- 紅包夾或文件夾:放健保卡、用藥清單、過敏藥物資訊
這些東西或許派不上用場的日子比較多,但當它們真的「幫上忙」時,你會慶幸自己早就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