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臺灣法國哲學接收史的盲點與不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來法國唸哲學也是有段時間,但似乎從未自己的研究抽離開來簡單勾勒法國當代哲學思潮的幾張圖像。說也奇怪,其實我自己在台大的時候,並沒有上過任何法國當代哲學的課(因為台大當時少數歐陸傳統底下的老師基本上受德國影響較多)。所以我自己對法國哲學的啟蒙其實是晚的,且多半是自己摸索出來的;不僅晚於我在外文系受法國文學訓練(拉辛、波特萊爾)、更晚於當年在巴政時期受法國社會學科影響(圖爾幹、布爾迪厄)。也就是說我跟法國的第一條關係,並非哲學(!);而讓我嚴格意義上走進法國哲學的第一個人,其實是沙特,也就是法國戰後思潮由現象學及存在主義主宰的40-50年代。 當時看了系上學姊的碩論之後,就自己用法文開始讀《存有與虛無》、《自我的超越性》、《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等等早期尚未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作品。


台灣對法國哲學的接收歷史,其實就是我自己對法國哲學接收的放大版:法國當代哲學的引入,不僅相對於英美或德國哲學晚,且並非直接由哲學領域引入。在台灣,一般大眾所熟知的法國哲學家,基本上就是存在主義的幾個代表人物(沙特、卡繆 *),而其在台灣的風潮時代,大致上是6-70年代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在卡繆獲諾貝爾獎後,對存在主義文學作品的大量翻譯(《卡拉馬助夫兄弟》、《誘惑者日記》)。存在主義同時也在台灣文學史上創造一整個世代的作家(白先勇、王文興、七等生),但不同於西方因戰爭摧殘、對理性失去信心而誕生的存在主義,台灣版本的存在主義則是在 1949 國民黨來台後「流亡異鄉」/「反抗威權」這一組外省本省作家之間的張力裡頭產生。也就是說,存在主義在台灣並非先以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哲學」看待(存在與存有的區別、系統性與存在性的互斥、「存在先於本質」),而比較是文學作品對西方存在主義經典主題的具象化(焦慮、自由、拋擲性、荒謬、反抗 etc.)這導致讓此「存在主義」一詞在歐陸大紅的沙特,反而在台灣一開始沒有大量的讀者:雖然其左傾的政治立場,的確阻礙了台灣當時對沙特的接收,但也是因為沙特的理論性著作《存在與虛無》有一定的哲學/現象學門檻,並不是誰都有辦法消化。


另外一個對法國哲學家的印象,大概就是60年代的所謂「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金三角的傅科、德希達、德勒茲等人。而這些人會紅,基本上是台灣80-90年代以降,由美國 70年代所謂 French theory 對台灣學界做出的折射。當時美國東西岸的著名大學的人文科系紛紛邀請大量法國學者(傅科、德希達等),因而產生出美國新一代在性別、解殖研究知名的理論家(Butler, Said, Spivak)。但跟存在主義一樣,台灣對這些思想的接收,因為是透過美國大學的折射,所以也並非被當作純粹的「哲學」引進,而是藉由文學理論(德希達的解構主義)、社會學(傅科對權力的批判)、藝術(德勒茲談繪畫/電影)的間接方式去接觸法國60年代的哲學。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同年代的傳統大學,其實並不對這些現今非常知名的法國哲學家有多大興趣,使得剛剛提到的這三人基本上是在遠離法國哲學傳統核心重鎮(巴黎索邦/高師)的「邊緣」發展、才在中晚期重新走回法國哲學史的「軸心」。也就是說現今法國學界對這三個人的研究,其實也是美國當年所創造的 French Theory 對其原生地的「反射」之後,才慢慢在90年代後成為主流。


以上大概就是台灣對法國哲學一種「反理性」的刻板印象(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也是因為這種印象,而創造出「歐陸哲學」好像比較偏重「文學」,而「英美分析哲學」比較「數學」的對立。但其根本的原因是:1)台灣選擇性地引進了這兩支大力批判理性的法國思潮。2)其引進的方式本身又是「非哲學」、「非理性」的。而這兩個近因的又可以歸咎於兩個遠因,是1) 台灣受日本統治時,基本上從日語翻譯繼承的哲學,是從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等德國哲學家而來(其實台灣很多哲學以外領域其實都是「德—日—台」的繼承關係,比方法律) 2) 台灣國民黨時代基本上視法國為左派國家、64年台法斷交,在意識形態上歸類為敵人。而法國知識份子很長一段時間,雖然大部分不至於笨到入共產黨、領黨證,但大致上都是跟隨「流行」,一股腦地先後支持史達林、毛澤東(很早醒來的如梅洛龐蒂、很晚醒的如沙特)。要一直到68學運退去、 73 年法譯版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出版之後,法國才慢慢從馬克思主義的大量影響中走出。


話說到此,結論就是台灣要到 90年代內部解嚴民主化、外部共產主義瓦解以後,才陸陸續續有人到法國留學直接地吸收法國哲學。然而,即便如此,在台灣哲學界的研究法國當代的大半學者,基本圍繞在法國現象學及法國60年代金三角,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的對法國哲學接收的狀況,三十年來大致離不開國民黨時代以來就已經給定的框架,大多數人都以這兩個點為根基去開展自己的研究領域。


以下大概羅列幾點我認為今天台灣對法國當代哲學接收的不足之處:


1. 從斷代史來看,台灣大致上不甚了解沙特梅洛龐蒂以前,二十世紀上半葉尚未受 3 H 影響的法國哲學背景。黑格爾在布蘭斯維克的唯心論哲學裡的地位竟跟亞里斯多德一樣,是一種幼稚的「實在論」,誤將語言的反思性投射成外在的實體;另一方面,強調意識的直觀性、因而次要化反思性的柏格森,雖與黑格爾表面上都以時間為哲學運動的整體,但他所思考的實在裡頭沒有鑲嵌任何的目的因,而是本身就寓含著無法預測的未來。現象學在這個時候尚未引進法國,而存在主義也在一戰以前流行的「理性進步觀」沒有任何一絲地位。更讓人驚訝的是,上述提到的兩位哲學家其實與現今被認為與歐陸哲學幾乎斷裂的英美哲學,有非常多的對話(柏格森與實用主義;布蘭思維克與分析哲學始祖羅素、弗雷格)。

我們今天不知道這兩號人物,也很大原因是因為沙特、梅洛龐蒂的這個世代,有意識地對二十世紀初宣揚「進步觀」或甚至「布爾喬亞哲學」的思想家進行「記憶抹殺」。這使得我們讀法國哲學的時候,以現象學或存在主義這兩個從德國帶進來的思潮為原點,而忽略法國現象學家受自己本土哲學家的影響。他們隱晦地抄襲他們的老師,卻不在註腳附上他們的名字: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有多原創、有多時代革命。a/ 貶抑反思的柏格森,基本上奠定了沙特、梅洛龐蒂對胡賽爾現象學的批評基調。在看過列維納斯翻譯的《笛卡爾式沉思》之後,沙特對其中沾染反思性的「自我」倒胃,使得前反思意識成為沙特式自由的前身;梅洛龐蒂則是抱怨「身體」在胡賽爾那裡來得太晚太次要,翻轉了「意識透過反思世界獲得身體」的邏輯,從而創造「必先有身體才能意識世界」的知覺現象學。b/ 高舉反思性的布蘭斯維克,看似與沙特、梅洛龐蒂的路徑完全相反,實則不然。這兩個看似步上柏格森主義後路的現象學家,也可以視為布蘭斯維克哲學的極端化:意識因自身反思性與實在所創造的分裂,在沙特那裡變成「存有與虛無」或是「自由與歷史」的辯證;梅洛龐蒂更是將自己的哲學視為「極端的反思」,也就是對「意識無法反思」的身體知覺經驗進行反思。


2. 下次再寫法國科學哲學(下集待續)


*卡繆自己其實拒絕這個稱呼(但主要原因是為了拒絕沙特給這個詞的定義

avatar-img
打巴哲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打巴哲是一個推廣哲學的平台,內容務求深入淺出,讓外行人聽得懂、內行人聽出玄妙。每篇文章遵循法國傳統哲學教育方式,以「概念」(notion)為經,以「歷史」(histoire) 為緯,帶大家認識哲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Thumbnail
你想像的巴黎真的是真正的巴黎嗎?看完這本書後,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薩依德的《文化與帝國主義》,是一本細膩的蒐集、解讀許多資料的著作,對於「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從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代持續到現代的「帝國主義」的構造,帶來了非常豐富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