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了,但沒用...走出「去脈絡化」的迷霧

我試了,但沒用...走出「去脈絡化」的迷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真的試了啊,但沒用……」


這句話,你是不是也說過?

任務做了三輪提案,每次都被主管一句話打槍,最後你懶得再開口,只淡淡地說:「沒用了,他根本不會改變想法。」

嘗試改善團隊默契,私下找人聊過、提過幾次點子,卻總是被回以冷處理,你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多事了?」

這句「我試了,沒用」,聽起來像一個句點,但其實——它更像一場無聲的大霧,把你真正的努力、心情和可能性都藏了起來。

raw-image

【第一層迷霧】把故事「剪短」了,只剩下一句挫敗


當我們感到失望、疲憊,常會不自覺地把整段過程濃縮成一個結論:「我試過了,沒用。」

就像你熬夜準備簡報,隔天主管只看了兩頁就說:「這不是我要的。」你表面上點頭,心裡卻默默蓋章:「白做了。」

那個準備資料的夜晚、你挑選用詞的糾結、反覆推敲架構的過程,全都被你自己一句「沒用」給刪掉了。

這就像,你把一本自己親手寫的日記,撕掉封面後只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失敗了。」


【第二層迷霧】努力與結果「斷線」了,找不到突破點


當過程被省略,行動和結果的關係就斷了線。你不知道是哪個地方沒對,也無法知道下一次該怎麼調整。

一位同事曾說:「我們聯繫過那間合作公司了,他們沒興趣。」

但後來深入一問,才發現:他只寄了一封郵件,標題是「合作提案」,內容不清不楚,也沒打電話跟進。

他不是沒做,而是做得太早中止、太早放棄。

但因為他用一句「沒興趣」蓋棺論定,連自己都忘了,其實還有很多可能沒被試過。


【第三層迷霧】我們開始「誤解失敗」,以為自己就是不行


「沒用」這兩個字很重,它像一把蓋章的印鑑,把你的努力與價值通通蓋掉。

你可能只是選錯時間、對錯對象、用錯方式,但最後你卻對自己說:「我就是不適合做這件事。」

久了,這不再只是一次任務的挫敗,而是變成一種更深層的自我懷疑。

「是不是我太笨了?」

「怎麼努力也沒人看到,是不是我根本沒價值?」

這些念頭,悄悄地、慢慢地,關上了你原本還想再嘗試的門。


🎭 感性比喻:你不是沒走過路,只是把地圖丟了


想像你正在一片迷霧森林裡找出口,你繞了幾圈,撞了幾棵樹,跌倒幾次。

你本來可以記錄下那些「這條路不好走」的路線,把它畫在地圖上,下一次就能避開。 但你太沮喪了,乾脆把整張地圖揉爛丟掉,說:「這森林根本沒出口。」

職場上的努力也一樣,當你說「我試了,沒用」,你其實不是沒有走過,只是忘了留下痕跡,幫自己找下一條路。


🚪如何讓迷霧慢慢散開?

  1. 說完整的故事
     不是「沒用」,而是「我嘗試了哪些方法?對象是誰?發生了什麼事?」  把原本被剪掉的片段,一點一滴拼回來。
  2. 重新定義「沒用」的意思
     是完全沒反應?還是效果不如預期?還是其實有一點點改善只是沒人發現?  精確命名模糊的感受,才有機會精準調整。
  3. 從「努力失敗」轉成「學習素材」
     把每一次挫敗當成小實驗,看清楚哪裡出錯,哪裡值得保留。  你不是失敗,而是在蒐集數據。
  4. 讓感受說出來,不是悶著來
     「我有點灰心」比「沒用」更能讓人靠近你、理解你。  別讓一句話,成為你與支持之間的牆。

💬 結語:別急著把故事蓋章結束,它還沒完


「我試了,沒用」其實是在說:「我很努力,但我累了,也有點失望。」

但真正需要的,不是再逼自己撐下去,而是——找人一起把那段迷霧還原,看見你其實走過很多、還有很多可走。

你值得一張更完整的地圖。不是為了證明你沒失敗,而是為了讓你下一次知道——這裡轉個彎,也許會有光。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6會員
332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你是不是也常被腦中那句「我不行」牽著走?這篇文章教你用ACTORS六步驟,從看見念頭、和它拉開距離,到找回你真正在意的方向,再踏出一個不完美但靠近自己的行動。你不需要等不害怕才開始,而是能在怕的時候,還願意開車往前走。你是駕駛,不是後座乘客。
用 S.T.E.P. 四步驟,讓卡住的自己慢慢動起來—— 「我怎麼又這樣?」你是不是也常這樣問自己? 事情還沒開始,就已經先責怪自己一輪。但你不是沒用,只是慣性搶先反應了。這篇教你用 S.T.E.P. 方法慢慢鬆開那個卡住的自己,不再逼、不再逃,而是看懂、調整、行動,然後,真的一點一點地往前走。
你以為是在暴露問題,其實是在開啟可能—— 「我有點亂,不太知道怎麼開始。」 你有沒有這種時候?不是不做,而是卡住了。 這篇文章想告訴你——當你迷茫和抗拒時,別硬撐,說出來才是突破的第一步。 說清楚你在哪裡,別人才知道怎麼幫你;你自己,也才會慢慢看懂怎麼往前。
你是不是也常被腦中那句「我不行」牽著走?這篇文章教你用ACTORS六步驟,從看見念頭、和它拉開距離,到找回你真正在意的方向,再踏出一個不完美但靠近自己的行動。你不需要等不害怕才開始,而是能在怕的時候,還願意開車往前走。你是駕駛,不是後座乘客。
用 S.T.E.P. 四步驟,讓卡住的自己慢慢動起來—— 「我怎麼又這樣?」你是不是也常這樣問自己? 事情還沒開始,就已經先責怪自己一輪。但你不是沒用,只是慣性搶先反應了。這篇教你用 S.T.E.P. 方法慢慢鬆開那個卡住的自己,不再逼、不再逃,而是看懂、調整、行動,然後,真的一點一點地往前走。
你以為是在暴露問題,其實是在開啟可能—— 「我有點亂,不太知道怎麼開始。」 你有沒有這種時候?不是不做,而是卡住了。 這篇文章想告訴你——當你迷茫和抗拒時,別硬撐,說出來才是突破的第一步。 說清楚你在哪裡,別人才知道怎麼幫你;你自己,也才會慢慢看懂怎麼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