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內耗,都是自己想太多的結果
過去的我,遇到不確定的事情,只會自己在心裡拼湊答案。
既沒問清楚,也沒等到對方表達,卻已經在腦海裡演了十個版本。
結果,累的是自己。
遇到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氣氛變冷的瞬間,腦袋就自動開啟劇場模式。
想著對方是不是不開心了?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該主動解釋?
花了大量力氣處理根本不存在的問題。
到最後,真正耗盡的不是人際關係,是自己。
後來,我開始練習只在意「有發生、有說出來」的事情。
沒問、沒被告知的,不猜、不補、不自責。
這篇文章,寫給還常常陷在內耗裡的你。
我想告訴你:這種自我折磨,是可以停止的。
而且,當你慢慢走過來,你會明白,真正該關注的,不是沒說出口的沉默,而是你自己活得是不是輕鬆坦然。
核心觀點:未確認的事情,不值得浪費你的能量
內耗,就是一個錯誤假設。
我們把「自己的猜想」當成了「別人的真實想法」。
在認知行為治療之父 Dr. Aaron Becky,有提個名詞叫做「讀心術」(Mind Reading)。
意思是:自以為能猜到別人在想什麼,實際上完全憑空想像。
沒有確認的訊息,只是猜測,不是事實。
只要沒問清楚、沒被明確告知,就沒有必要提前痛苦。
停止內耗的第一步,就是停止這種無效推論。
三個讓自己停止內耗的練習
1. 確認事實,不猜測情緒
遇到讓自己心煩意亂的時候,問自己一句話:「我知道的事實是什麼?」
如果只是對方回話比較短,表情比較冷,那就只是一個觀察到的現象,不是對你個人的指控。
沒有明確訊息,就不要自行補齊劇本。
事實是:
- 他回話短,但沒說是因為不高興。
- 他心情確實不好,但沒說是因為你。
沒有問過,就暫時放下。
不要靠想像消耗自己的情緒。
2. 如果在意,就問;如果對方不回,就放下
很多內耗,來自「想知道但又不敢問」,結果只好一直在自己心裡打轉。
如果真的很在意某個狀態,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問清楚。
問過了,對方有回應,你才能基於事實做行動。
問過了,對方選擇不說,那就是他要承擔的溝通結果,而不是你要腦補的功課。
不用靠自己亂猜來證明自己是不是被喜歡。
這不是健康的互動方式。
你的價值,不應該建立在不確定的沉默上
3. 練習設立情緒界線:「這不是我要負責的事」
當內心又開始自責、焦慮、想解釋時,記得提醒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你可以關心,但不能代替別人處理。
你可以在乎,但不能代替別人溝通。
如果有問題,應該是雙方坐下來好好講。
不是你一個人腦內排演所有版本,然後自己累到崩潰。
每當我想要亂猜、想要自己扛時,我是會對自己說:
「這事我沒被告知,不該是我要承擔。」
這句話,已經幫我一次次把自己從無謂的內耗裡救出來。
一句話總結
自己不問,對方不說,這段空白,不是要你用生命去填滿。
留著力氣,好好生活,才是最該做的事。
三小問題回顧
- 遇到焦慮時,有沒有問自己:「我知道的事實是什麼?」
- 面對模糊不清的訊息,能練習主動詢問,或是選擇放下嗎?
- 當情緒又湧上來時,願意對自己說:「這不是我要負責的事」嗎?
或許這是屬於我個人找到適合自己減少內耗的方式。
但我希望我分享出來也能夠順利推坑看到文章的人一起加入 -「我不問,你不說,這事到底乾我屁事」的行列 XDDD
我願稱他為 "糾溯溪"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