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總是花了很多時間,卻沒什麼效果,最後只能放棄嗎?
讓最懶惰的日文家教老師,教你用符合人性的方式學外語!
剛剛好的學習難度
好的學習狀態:
- 學起來有點困難,但不會讓人根本不想開始,甚至直接放棄
- 享受學習的過程
- 堅持學習頻率,而非一次花費大量時間
學新語言,等同在生活中建立一樣新的習慣,你必須讓這件事融入生活中,像呼吸一樣充斥你的生活。
→覺得建立習慣很困難?請參考如何建立習慣?——我選擇成為○○的人
學習任何新事物,最好的狀態是有點困難,但不會困難到讓你想放棄,能夠享受學習的快樂。每個人的初始能力都不一樣,同樣的學習方式對已經學會第二外語的人來說可能輕而易舉,但對於沒學過外語的學生來說可能很痛苦。
如果你現在的學習方式讓你感到非常痛苦,那你應該退一步,從更輕鬆的方式開始。
舉例來說,今年2月我又重新開始在家裡做瑜珈,去年我曾直接參加皮拉提斯的課程,皮拉提斯更多是在訓練核心力量和肌耐力,但我是嚴重偏好有氧運動的人。對有健身習慣的人而言,皮拉提斯或許很輕鬆,但對討厭肌耐力訓練的我來說,實在太累了,每組動作都讓我表情扭曲,全身顫抖。
而今年因為被朋友找去上了一堂瑜珈課,我在生活各方面都明白了想要進步不能勉強,要循序漸進才能長久。
那之後我在家從非常簡單的拉伸開始,維持每天做瑜珈,當天狀態不好就倒退做更簡單的,但堅持每天一定要做,就算只有5~10分鐘。持續到現在我不會說自己肌耐力變得非常好,但光是能夠維持每天做瑜珈、享受那個當下,我已經能預見未來我一定會做得越來越好。
泡腦子,提高對語言的熟悉度
俗話說見面三分情,想和一個人變親近,第一步你可以增加出現在對方視線內的頻率,有了熟悉感,推進下一步會容易一些。
語言也是一樣,對台灣人而言,英語和日語或許是最容易接觸到的外語,因為許多音樂、電影和影集作品都是我們常會接觸的。光是常聽到,就會讓我們對這樣語言有更多的親近感;相較於幾乎沒有機會接觸的語言,像我學了3個多月的土耳其文,最一開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生活中完全不會接觸到土耳其文。
可以用泡腦子的方式,讓自己和那個外語多相處,之後學習上排斥感會降低,學起來會輕鬆許多。
→第一次聽到「泡腦子」?請參考
自學外語——用「泡腦子」,說的像母語人士一樣掌握「聽」和「說」
找到喜愛的興趣
這一點和泡腦子是一樣的概念,利用你喜愛的興趣結合外語,這樣當你在接觸外語的同時,完全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或是浪費時間。做喜歡的事永遠不會是在浪費時間!
你可以聽歌、唱歌、或是看電影、玩遊戲。我個人很喜歡跟著旋律把歌詞練到非常熟練,也很執著在每個音都要完整發出來。學會一首歌的同時,也練到了聽力和發音。
另外我也很喜歡句子,任何書或是電影、影集中覺得很棒的句子,我都會想把原文抄下來。有時候找不到電影台詞時,我就只能自己瘋狂重複撥放,到把每個音都聽出來為止。但因為是我喜歡的事,因此樂此不疲。
每個人的興趣都不同,請你找出自己"熱愛的事物",以它為媒介幫助你學習。
→不知道對甚麼有興趣?請參考如何找到熱愛的事物?——了解自己
設定具體目標
- 具體且可達成
- 設定時限
- 安排能達成目標的學習課表
- 隨時檢視、調整學習方式和進度
- 維持一定的學習頻率和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你學外語的目的是甚麼?請列出具體的目標,不能不切實際,必須是你真正有需要或是想達成的目標,同時設定時限。
假設最終目標是旅遊時能夠溝通,那麼安排的所有學習都要和目標緊密連結。要在旅遊時能夠溝通,我需要學會哪些句子?聽力和口說需不需要加強?學了這個句子實用嗎?或是其實可以不用學?
設定時間也是為了能安排有效的學習進度,學習的頻率如果過低,下一次就要花更多時間重新複習,學習效果會降低許多。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必須要維持一定的頻率和量,在一定的時限內學會想要達成的目標。當然你也不能設定自己從零到精通只有3個月的時間。
目標必須具體明確並且合理。先制定出大概的框架,具體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檢視並調整是否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方法是否適合自己,需不需要調整?
以上是4招讓你維持學習外語動力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應用在學習語言以外的事物上?
你維持學習的方式是甚麼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