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閱讀這本書的起點,其實來自一種隱隱的不安。身為成年人,我不至於沉迷社交媒體,但仍能清晰感受到它在不知不覺中吞噬了我的時間、注意力與精神空間。那種「滑到一個段落時,心中浮現的空虛與焦躁感」成了日常的熟悉感受。
特別是獨處的時候,螢幕似乎總是最方便的陪伴。但也正因如此,我開始意識到:我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在獨處」。我只是用數位聲響填滿寂靜,試圖逃避與自己真實相處的時間。

二、 我那幸運而自由的童年
我成長於一個相對放手的家庭。九歲那年,我提出想自己上下學,父母欣然同意。從補習班到興趣班、從課外活動到與朋友相聚,我大多數行程都是獨立完成的——即使那時我手中沒有手機。
到了初中(2012年起)我才擁有自己的手機,但使用範圍大多侷限於通訊軟體和影音平台。Instagram帳號是等我考完香港文憑試之後才開的,當時只是覺得或許需要它來維繫友情。回想起來,我是進入成年階段後才真正開始使用社群媒體,雖然也經歷過一些數位焦慮的階段,但至少我擁有獨立思考與調整的能力。
父母從未主動提供指導(畢竟他們也幾乎不使用社群媒體),我就這樣跌跌撞撞地摸索出一套對自己較為合適的使用方式。
也許正是因為擁有過那段自由自在的成長時光,才讓我在面對現今孩子們「被保護得滴水不漏」的現實時,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窒息——去樂園要定位、出門要報備,活動前後都要即時回報。
我理解這背後與治安、社會氛圍有關,但也忍不住想問:我們是否高估了風險的恐怖,卻低估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也正因為曾經自由過,我才能在考完文憑試的第二天,毫不猶豫地背起背包獨自前往日本旅行;才能在大三時一人赴歐洲當交換生;也才能在畢業後搬到陌生城市,開始全新的生活。

三、社交媒體:內向者的天堂,還是虛無的幻境?
身為一個偏內向的人,我不否認社交媒體的便利與溫柔。它讓我能輕鬆維繫人際關係,不必應酬、不必即時回覆;也曾在我低潮時,透過某些善意的社群獲得慰藉。
但漸漸地,我發現這些關係是脆弱的。少了實際的共處與共同經歷,它們更像是美麗的泡泡——輕盈、透明,卻終將破裂。
我是一個能自我察覺的成人,尚且如此。那麼,那些尚未建立自我認同的青少年,又該如何自處?
四、作為未來的父母,我該準備些什麼?
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有一天我成為父母,我希望自己如何與孩子共同面對這個數位世界?
我不認為「全面禁止孩子使用科技」是可行的答案。數位已是現實的一部分,潑出去的水不可能收回,與其禁止,不如陪伴。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園丁型家長」:不是設計孩子的模樣,而是給予適當的空間與環境,讓他自然成長;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完美作品,而是在他困惑時給他一盞燈、在他想飛時給他一片天空。
教育不是製造,而是陪伴;文化不是複製,而是浸潤。我也希望未來能與朋友們建立一個共同育兒的社群——不管是讀書會、親子共學團,還是偶爾一起吃飯聊天的溫馨空間,讓孩子們學會如何成為有禮貌、有界線,也保有好奇心的人。

結語|在數位洪流中,守住自己
我們所處的時代,提供太多逃避選項——一有不適就能退出,一遇尷尬就能封鎖。久而久之,我們忘了,關係需要經營、自我需要覺察。
幸運的是,我還能意識到這些問題;更幸運的是,我願意練習,讓自己暫時離開螢幕,回到當下。
因為我知道,在這場與數位焦慮的對抗中,最值得守護的,就是那個不想失去自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