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感受,而非急著反駁感受。
不去反駁感受這一點真的很難做到,日常生活裡,當有了令人煩躁的感受時,很容易就會不假思索地想去阻斷負面感受的持續。像是:
諸如此類,一再反駁感受的話語,可以信手拈來好幾句。
如果不能承認孩子的感受,孩子將學不會辨識自己的情緒,更糟糕的是,孩子將來可能不會再和父母分享任何事─因為他無法被同理。
🔺我如何修正上述對話:
知道觀念是一回事,能不能實際運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從前,我都不習慣去做書上提供的練習,但現在,我想試著寫下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句子。如果我不去思考怎麼說比較適當;不記下可以代換的語句,那麼當場景再現的時候,肯定還是重蹈覆轍。
🔸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行為的背後會發現感受。
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麻煩時,你不能把它想成那是孩子的選擇,彷彿成人做選擇那樣。孩子希望獲得你的愛,想與你連結,想跟你當朋友。
人──尤其是孩子──之所以會以不恰當、麻煩的方式行事,是因為他們還沒找到其他更有效、更方便的方式來表達感受與需求。有些孩子的行為並非罪大惡極,他們只是給別人添了麻煩。
我最近真的一直在提醒自己:「去看行為背後的感受!」。
一直說弟弟「很壞」、「很討人厭」,然後處罰他,這樣並不能改變甚麼,反而可能讓他繼續以這些惱人的行為來獲得我們的關注。
我一直告訴自己:「弟弟才4歲、才小班而已,不要總是覺得他是故意的!」
氣頭上或許很難控制自己的語氣和聲量,但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夠中止這個「搗蛋-關注我-責罵/懲罰-沒人愛我」的負向迴圈。
我想起不久前,弟弟和我說他好想念以前的幼兒園,他說:「那裡的老師都會給我好多機會!」。我呢?我對弟弟有多包容呢?
總是會有因為疲累、壓力太大而一時暴怒的時候,可現在我想在我能夠控制自己的時候,好好的抱抱弟弟、陪伴弟弟,慢慢減少他挑釁的言語及行為。
最後,以書裡的一段話作結:
如果你覺得孩子發脾氣把你逼到了極限,切記,這時你應該反思,而不是反應。也請記得,不要覺得孩子是衝著你發脾氣。你可以深呼吸,持續與自己的理智及孩子保持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