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角色,剩下什麼?

出社會幾年了,觀察到身邊有不少人將自己的幾乎所有精力都投注在工作上面,有些人甚至將這種「忙」視為一種引以為傲的東西,似乎在映襯著自己很有價值。這於我倒沒有什麼干係,只是有時候看著這些人不免感到有些憂心與惋惜,感覺他們太沈浸在扮演「角色」了,是否有給足自己的靈魂關愛與澆灌呢?
什麼是「角色」?有好幾種定義:
1. 為了達成某個目的,所需要的功能性職責。
2. 人在特定社會位置上,被期待展現的一系列行為、態度與責任。
在經濟社會裡,你或許是老師、行銷專員、產品經理、新聞記者等等; 在社會關係裡,你或許是父親、阿姨、兒子、朋友等等,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不同層面上扮演了多重的角色,而從小到大這個社會教我們:演什麼像什麼,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注意到了嗎,角色定義中的「爲達成目的」、「被期待」,是否有感到一絲不由己的意味?
其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大部分時候都沒有什麼問題,社會正需要這些角色的正常發揮才能穩健發展,也正是因為這樣,社會已經把你的大部分時間都劃撥給了扮演角色:別的不說,一週七天要上班五天,每天要工作八小時,換句話說,你已經把你的時間精力最精華的部分都半強迫地貢獻給了這個社會。但我們不要忘了「角色」的定義: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社會穩定、家庭宗族昌盛……)而生的,而這些角色的目的跟你的人生目的是恰好重合的嗎?(例如:公司的使命願景與你的人生使命願景一樣,所以你是因為使命感而每天去上班),我想絕大部分都不是這個狀況。
所以我們要問:脫開了角色,我還剩下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上述我所提到的「將所有時間都貢獻給工作」的例子中,危險的地方在於當一個人只身而為「人」時的匱乏狀況。將自己培養成一個健康、豐富而完整的人,其實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去摸索、嘗試、經歷、學習、累積的,沒有餘留足夠的人生資源去投資及發展,我想實在難有好的成效。
是不是聽過很多人下班了、離職了、甚至退休了,突然人生很空虛、覺得索然無味?「突然不知道我要幹嘛」的嘆息使人揪心,我想這就是一種不自覺的、太盡興的把角色扮演好,進而缺乏對於自身靈魂的培養與關注,最後導致的生命厚度、彩度匱乏。這不是錯,但實在太可惜了。也可以說,那樣的日子,其實不是為自己而活。
在我們是XXX(任何角色)之前,我們首先是人; 在脫去了角色外殼之後,你還剩下什麼?
下次當你因為工作加班感到充實、因為被老闆稱讚感到滿足,然後對這些角色更加熱衷投入時,不妨想想把這個角色扮演好真的是你的人生所求嗎?這個角色所服務的目的是否又與你的人生所向吻合呢?當然,當角色與自我價值契合時,也能成為一種對靈魂的滋養,倒不必視角色與自我是對立的兩邊。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有辦法意識到我們是在為別人做事,還是為自己做事?從而警覺到自己是否太沈浸在扮演他人所賦予、期待的角色之中時,(如果你願意)應該就離解脫這個情況不遠了。提醒自己,角色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生的,但我們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生的,我們本身就是目的。希望我們在下班後,都可以成為豐富多彩又健康的「人」。
2025/4/18,新北林口,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