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常常會看到有人發問:「應該考高考還是普考?」
大多數的回答不外乎:「當然是推高考啊!」更激烈一點的甚至會說:「考普考你一定會後悔!」
這些建議通常有以下幾個理由:- 薪資較高(以文組為例,起薪約五萬元)
- 避免同工不同酬的相對剝奪感(有些單位工作量不因職等而異,但薪水卻差很多)
- 證明能力的優越感(同機關中,高考及格能展現競爭力)
- 退休金、考績獎金與各項福利,跟錢有關的皆依職等與年資計算,整體待遇較佳
- 升遷與發展空間大(想擔任主管職,通常需具薦任官資格)
以上這些,我都認同,也是事實。唯一不一定的是第二點——這其實很看主管的用人態度。以我任職的單位來說,長官非常體恤同仁,明確區分三等與四等的工作負荷,因此反而造成有些考上四等的同仁,因為工作相對輕鬆,乾脆選擇「躺平」生活(笑)。
但,如果今天你是一位媽媽——每天在家庭、孩子、伴侶之間疲於奔命——真的有必要去和那些年輕、有體力、無後顧之憂、還有家人支援的考生,爭奪高考這個窄門嗎?
當初我就是因為想要快速上榜,沒有猶豫地選擇準備四等(普考)。很單純的原因——四等比較好準備。
尤其是在新制刪減考科後,四等考試只剩下三科專業科目。以行政類組來說,申論題甚至可能只剩兩題!兩題耶!
(我當年還是舊制考上的,那時候是四題申論,其他全部選擇題)
四等考試中,申論題佔比低,選擇題答案明確、可練習可推理。只要熟悉題型與考點,不只能加深記憶,還能更快掌握解題節奏。相較之下,高考的申論題不僅沒有標準答案,而且準備耗時又耗神,努力的成果往往得等到考場上才見分曉。
有人可能會問:「那是不是五等更容易?」
我的答案是——不見得。
五等考試的考科更瑣碎、內容更細,還有國文的複選題,對語文能力要求更高。如果你的國文、英文基礎不夠扎實,會比四等更吃力。而且五等的競爭非常激烈,一題之差可能就會名落孫山,容錯率極低。
總結來說,我大力推薦媽媽考生從四等考試開始,原因有以下幾點:
- 準備時間較短,適合時間有限的媽媽(相信我,只要方法正確)
- 進步看得見,動力更持久
- 先卡位再升級,提早進入體制內累積年資與假期,未來再考高考也不遲
- 薪水不差,職務加給也能拉開差距
- 一次上榜經驗,大大建立信心
- 進可攻、退可守,在穩定的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
- 機關內高手雲集,可以向已考上高考的同事取經
- 該有的福利一樣不少,例如國旅卡、年休假、留職停薪等與高考同等待遇
對媽媽來說,薪水從來不是唯一的考量,「能不能兼顧家庭與工作」才是真正的重點。
我選擇四等,不是因為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我清楚自己的狀況。我希望能快點上榜,我沒有條件長期備考。
所以我兩次都是全心全意準備四等,並且兩次都一次考取。
年輕時,我也曾經一開始就瞄準高考,還選了熱門的「死亡類組」,以為「高普考一起準備可以提高上榜機率」。結果呢?體力不支,高考沒上,普考也只差一點點就錄取。
後來我到民間企業工作,當了媽媽後,又重新燃起考公職的想法。這次我吸取了過去的經驗,衡量體力、時間與專注力後,聚焦在四等考試,用對方法,自然順利上榜。
進入體制後,我從沒後悔這個選擇。
我知道,如果你去問現職公務員或補教老師,多數還是會建議你考高考。但作為一個媽媽,我知道媽媽的難處、疲憊與分身乏術。
媽媽,是考生中一個特別的族群,所以我想對你說:
四等(普考),是我真心推薦給媽媽考生的選項!
最後,每個人的條件不同、時間分配也不同,選擇哪一條路,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選擇之後,就勇敢走下去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追蹤我的專頁<微光拾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