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elwyn
她最近經常查法條。
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對法律有興趣,而是因為那些一行行的文字,悄悄決定了她的生活能否繼續走下去。
她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在凌晨三點,一邊打開PDF,一邊計算著可支配的金額,一邊安靜地哭。
那是月初,薪水剛匯入帳戶的那天。她打開網銀App,金額比她想像得少了快一半。
沒有任何預告。她收到的不是提醒,而是已經執行完畢的結果。
法院的通知在幾天後才寄到。裡面寫得很理所當然:「依強制執行法第**條,核准聲請扣押薪資……」
她重複讀了好幾遍,沒看到一句話提到她的生活狀況,也沒看到任何「實際困難」的考量結果。
她不是拒絕面對,而是根本沒有機會「被看見」。
「法律不應只是冷冰冰的規範,而是能看見人類痛苦的眼睛。」——瑪莎・努斯鮑姆
那一刻,她第一次真正感覺到:法律不是保護她的,是一堵巨大的牆。

體制、冰冷的程序、她在城市中被「格式化」的感受。
那堵牆聽不見、也不問妳是否站得穩,它只會照程序把妳推開。
她一個人生活了好幾年,早就習慣了獨自租屋、獨自處理公文、獨自面對醫療與行政程序。
她甚至已經練就一種本能:只用證件和文件說話,因為多說沒有用。
她以為自己夠堅強。
直到有一天,看到銀行通知那筆金額,她才發現──再獨立的人,也會被這樣的「被動執行」擊潰。
「她的堅強,不是因為不痛,而是因為沒有退路。」——Aelwyn
她不敢讓同事知道,也不敢跟朋友說。
她怕被人誤會成欠錢不還、成天在處理糾紛的那種人。
可事實是,她每天照常上班、過簡單的生活、努力還款,只因一筆多年前的爭議債務與幾張公式化公文,她被貼上了「債務人」的標籤。
她開始學會自己寫異議聲明書,下載法院格式、查法條、整理自己生活的證據──她不是想逃避,而是想證明:她正在努力活著。
她邊查邊哭。因為即使提供了資料與說明,也未必能換來一句「妳的情況我們理解」。
但她還是寫了,因為她知道:再怎麼累,妳不說,沒人會幫妳說。
「沉默不是善良,而是社會習慣於無視的結果。」——魯西迪
她不求法官憐憫,只希望哪怕一次,制度可以選擇先相信人民──
不是預設妳是逃避責任的人,而是先願意聽妳把生活說完。
她的聲音或許微小,但她說出口的每一句,都是靠夜裡練習好幾遍才敢寫下來的。

時間的壓迫、自我累積的情緒、內心的等待與無聲流逝。
她學會自己保護自己,也學會自己抱住自己過夜。
她曾經很相信制度,但現在她更相信文字與發聲的力量。
所以她開始寫字。
她不是為了抱怨,她是想留下證明——哪怕妳再怎麼微小,妳的日子也是日子,不是誰可以刪去的數字。

等待、希望、人生起伏、她的內心自轉著的念頭。
「她還年輕,但她的肩膀,已經能撐起整座城市的冷漠。」——Aelwyn
她知道自己不是唯一。
還有很多人和她一樣,一邊努力活下去,一邊與一個看不見妳的世界對話。
所以她願意繼續寫下去。
不為別的,只是因為——
「如果這世界不能學會理解我們,那就讓我們先學會說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