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門檻效應?
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Effect)是一種心理說服策略,意思是:
先提出一個小請求,對方答應後,再提出真正的大請求,成功率會大幅提升。
就像先把腳卡在門縫裡,小門一開,再慢慢走進來。
這種現象由心理學家 Freedman 和 Fraser 在1966年提出,經實驗證實有效。
🧪 經典實驗:從貼小標語到掛大看板
研究人員先請一群人在窗戶貼一張小標語:「請支持安全駕駛」。
兩週後,再請他們在前院掛超大告示牌。
結果:
- 🌟 答應貼小標語的人,有76%願意掛大牌
- 🧊 而沒貼過標語的對照組,只有17%願意
👉 小請求打開了心理防線,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後續要求。
🧠 門檻效應的心理機制
原理解釋✅ 一致性原則人們傾向維持「前後行為一致」,避免前後矛盾🙋♀️ 自我認同轉變做了某事後,人會開始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漸進式承諾小行為會逐漸「累積認同」,變成對大行為的心理準備
🔍 生活中常見的門檻效應例子
情境門檻怎麼設?🛍️ 業務推銷先請你填問卷,再請你參加體驗會,最後推產品🧹 清潔勸導先請你撿一張紙,下一次請你幫忙整理整個場地❤️ 感情關係一開始只是小幫忙,後來變成對方什麼都來找你📲 App 操作免費試用 → 加入會員 → 開通訂閱 → 推薦朋友📣 公益募款先簽名連署 → 再請你捐款 → 再請你拉人捐款
📈 行銷與人際應用:如何善用門檻效應?
場景操作方式🛍️ 商品行銷提供免費試用、初期優惠,建立小承諾感👥 人際請求先請對方幫小忙(轉發、點讚),再請他幫更大的忙✍️ 內容經營先吸引互動(留言、點收藏),慢慢轉成信任與轉換🧠 習慣養成每天只做1分鐘運動,建立「我是會運動的人」自我認知
❗ 門檻效應的限制與注意
限制原因🚫 小請求太「不相關」如果兩個請求差太多,效果會下降(如:幫撿筆→借10萬)😠 被發現操控感若對方覺得你在「設計他」,反而會反感或抗拒😵💫 頻率過高若請求太頻繁或太快升級,對方會覺得壓力過大
🧘♀️ 心理成長角度:門檻效應也能用來對自己
你可以這樣對自己用門檻效應 ⤵️
目標設定門檻小行動🧠 每天學習每天只看1頁書 / 1則筆記開始💪 培養運動習慣先每天做1個深蹲 / 穿上運動服不動也行💰 開始理財先記帳5筆,再開始訂預算
重點:小小開始 → 讓自己接受 → 再升級行動
📌 結語:讓人說「好」的,不是一次打動,而是漸進式信任
門檻效應提醒我們:
「說服別人,不是用力推,而是輕輕開一個小口,讓對方自己走進來。」
不論在人際經營、行銷溝通,還是自我改變,
先從「一小步」開始,才走得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