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完美主義拖延症】|創業者最常見卻難察覺的自我設限 (根本也是INTP通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身為一個INTP的人類,必須寫下自己的盲點,但其實也非常有自知之明🤣

所以就這樣誕生了這篇文!「完美主義拖延症」也可以延伸到「分析癱瘓」,但這篇主要是要探討「完美主義拖延症」這件事情,後續也再來寫一篇分析癱瘓。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很常陷入「完美主義」自己的你,更了解自己才能更通透。

(同時也在提醒自己我哈哈哈哈)

raw-image


🚧 為什麼「內容沒準備好」總成為你遲遲不出發的理由?

你是不是也常說:「我再修一下」、「感覺還可以更好」、「等我弄完就要上線了」?

聽起來像是對品質的堅持,但其實你卡住的不是內容,而是 完美主義式的拖延症。這是創業者中最容易忽略、卻最真實的盲點之一。


🧠 完美主義拖延症,是怎麼發作的呢?

  1. 想做到最好:你想給別人看到最完整的東西,覺得只要內容一好,自然會有流量、有轉換。
  2. 怕被批評:內心默默擔心:「萬一大家不喜歡怎麼辦?」、「這樣專業嗎?」。
  3. 預期太高:每次都想一次完成一百分,導致根本無法開始第一步。
  4. 比較心作祟:你看了別人精緻的頁面、爆紅的貼文,就越不敢發自己的東西。

🎯 內容從來不是一次就完美,而是邊做邊調整

很多成功的內容創作者都不是一開始就完美,而是不斷「測試 → 調整 → 放大」。

舉個例子:

  • 一位做「自媒體變現」課程的創業者,原本什麼都想做好再發,結果三個月沒動靜。後來她試著用「MVP最小可行內容」的方式,先發出一篇觀察短文,結果引來 30 則私訊詢問課程,才終於打開流量開關。

✍️ 那到底該怎麼開始?


  1. 先發出 70 分的內容:你永遠可以改,但不能永遠不發。
  2. 用內容測市場反應:市場才是你最好的編輯,而不是你自己。
  3. 設定時間,而不是完成度:例如「我今天晚上 10 點前發一篇內容」,而不是「我改到滿意再發」。
  4. 建立小步快跑機制:一週一篇內容、一個短影片、一則貼文,重點是 建立動能,不是追求完美。

💡 結語:創業從來不是做最完美的那一個,而是做最快開始的那一個


你不需要完美,你需要開始。讓市場回饋成為你的加速器,而不是讓完美成為你永遠的煞車。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的行銷知識,歡迎收藏+追蹤! 👇

IG : 快樂腦

📬如有合作歡迎詢問 : happybrainshake@gmail.com


#快樂腦#行銷知識#行銷策略 #品牌成長 #2025 #數位行銷 #創業

#自由工作者 #數位游牧 #歡迎詢問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快樂腦|一起當個快樂的人類
1會員
9內容數
我是快樂腦,擁有一顆常常"咻咻咻"的思考腦袋。喜歡研究心理學、數據拆解,也熱衷探索那些奇奇怪怪但有趣的東西。這裡會分享行銷知識、品牌健檢、數據觀察、個人觀點,還有一些生活中腦洞大開的想法。行銷感性又理性,也可以很快樂 :) (歡迎一起討論,最喜歡思想的碰撞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藉由榮格創立「心理類型」的概念,使我們有更多線索、懂得利用MBTI提供的分類視角,更有效率與明確做歸類,進而思考兩極碰撞、經驗對立感受。
Thumbnail
藉由榮格創立「心理類型」的概念,使我們有更多線索、懂得利用MBTI提供的分類視角,更有效率與明確做歸類,進而思考兩極碰撞、經驗對立感受。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INFP是一個内心世界很豐富的人。相信大家聽過一些藝術家和作家就是INFP,比如吳若全和J.K.羅琳。我覺得INFP的嗜好應該都是可以發揮自己想象力或者表達内心想法的活動。   在小時候沒有智能手機,電腦也沒有這麽普及。但我有很多親戚送給我的故事書和漫畫,加上學校有訂閲紙本的畫報。做完功課的消遣
Thumbnail
INFP是一個内心世界很豐富的人。相信大家聽過一些藝術家和作家就是INFP,比如吳若全和J.K.羅琳。我覺得INFP的嗜好應該都是可以發揮自己想象力或者表達内心想法的活動。   在小時候沒有智能手機,電腦也沒有這麽普及。但我有很多親戚送給我的故事書和漫畫,加上學校有訂閲紙本的畫報。做完功課的消遣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整本書看完,最啟發我的觀察,是這個社會對內向性格的重視與推崇,原來跟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產業趨勢改變,科技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的注意力才慢慢從能言善道的華爾街風格,轉向精簡務實的矽谷風格。 驚覺,很有道理!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內向學」,慢慢撕下自閉、發展遲緩、亞斯等病理標籤,重
Thumbnail
整本書看完,最啟發我的觀察,是這個社會對內向性格的重視與推崇,原來跟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產業趨勢改變,科技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大眾的注意力才慢慢從能言善道的華爾街風格,轉向精簡務實的矽谷風格。 驚覺,很有道理!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內向學」,慢慢撕下自閉、發展遲緩、亞斯等病理標籤,重
Thumbnail
MBTI是個自我覺察工具,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改善。本文介紹了一位作者在學業時期遇到的困境,以及通過MBTI自我調整的過程。
Thumbnail
MBTI是個自我覺察工具,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改善。本文介紹了一位作者在學業時期遇到的困境,以及通過MBTI自我調整的過程。
Thumbnail
拖延型人格分析: 施壓型:高要求、完美主義,但不敢行動。 解決方法:放寬標準,接受不完美,鼓勵自己嘗試。
Thumbnail
拖延型人格分析: 施壓型:高要求、完美主義,但不敢行動。 解決方法:放寬標準,接受不完美,鼓勵自己嘗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