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孤注一擲到產業主導者,輝達如何同時駕馭超車、防守與跟隨三大策略?
撰文 / Tx3企業策略研究室然而,在看似壓倒性的勝利背後,輝達的策略卻不是一條筆直的王者之路,而是靈活穿梭在「超車、防守與跟隨」之間的立體棋局。
這不是單一戰術,而是一種多軌並行的策略思維:在關鍵領域拔得頭籌,在競爭激烈市場防守既得版圖,同時在非核心領域謹慎跟隨,等待轉機。
一、彎道超車:從GPU到AI聖杯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輝達在AI時代的地位,那便是:「領先不只一代」。
早在2006年,市場還未看懂深度學習的價值,輝達就悄悄發表了 CUDA 架構,為GPU平行計算鋪路。2012年AlexNet用輝達GPU橫掃ImageNet後,這家公司從此綁定了AI這條高速公路。
到了2023年,當ChatGPT引爆AI算力競賽,輝達早已憑藉H100 GPU站穩制高點,不僅產品性能領先,連雲端巨頭如Meta、微軟也得甘願排隊搶貨。
這就是「技術型超車策略」的極致演繹,不是跟著市場走,而是率先定義市場,不是等待需求,而是提前打造供給。
輝達押注AI十年,如今終於等來全場皆需算力的時代。
策略關鍵詞:預判賽道+研發領先+封閉平台(CUDA)綁死開發者。
二、堅壁清野:防守的藝術在於創造依賴
領先並不代表安全。當所有人都盯著你,就意味著進攻與抄襲無所不在。輝達的防守策略,就是在強者地位上加厚護城河。
首先是生態封鎖戰。CUDA成為AI開發的業界標準,使得無論是AMD還是Google自研晶片,都難以快速替代。輝達不是賣晶片,而是賣整套解決方案:GPU + 軟體 + 儲存 + DPU + 顧問服務,綁死客戶黏住開發者。
其次是價格防守戰。在遊戲顯卡領域,當AMD推出價格優勢產品時,輝達立刻推出LHR限速、分級SKU應對,壓住市佔。
在AI晶片領域,則是透過技術密度與品牌形象穩住高價位區,避免陷入價格競爭。
最重要的,是策略性防守市場主導權。輝達不輕易開源關鍵工具、不倉促進入未驗證領域,而是在主戰場上構築「誰都難以複製」的護城河。
策略關鍵詞:封閉生態+高毛利定價+客戶依賴鎖定。
三、沉著跟隨:當你不是先鋒,也能成為贏家
並非所有戰場,輝達都選擇第一個跳進去。這家公司在一些非核心領域,反而展現了少見的冷靜。
舉例來說,在CPU市場,輝達並未急於與Intel、AMD一決高下,而是等到資料中心異構運算需求浮現後,才推出Grace ARM CPU,並與GPU深度整合,一出手就走差異化。
在Chiplet設計上,也是先觀察AMD的MI300市場反應,再於Blackwell世代導入多晶片封裝,兼顧成熟與風險控制。
這種「選擇性跟隨」看似保守,實則是在等待「對自己最有利的戰場」。不爭一時先後,但求一擊必中,是輝達對次要市場的經營哲學。
策略關鍵詞:謀定後動+資源集中+差異化進場。
Tx3觀點:三招並用,黃仁勳的多維棋盤
在輝達的策略棋盤上,沒有一種策略是永恆主角。
它可以在AI晶片領域用超車定義新賽道,在資料中心市場用防守封鎖對手,在非核心技術上選擇跟隨等待轉折。
這家公司最大的優勢,從來不是單一技術,而是懂得什麼時候主動出擊,什麼時候堅守堡壘,什麼時候隱忍待變。
如同黃仁勳在GTC上的名言:「The future is not AI vs human, but AI with human.」
在策略層面,輝達也是如此:未來不是單一制勝策略,而是靈活切換的組合拳。
從AI之王到策略之王,輝達早已準備好,不只是跑贏這一回合,而是要長期掌控比賽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