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網路上罵別人、和別人筆戰,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可能偶然看到孩子在遊戲聊天室、社群媒體留言區,用著激烈、攻擊性的字眼批評、謾罵別人。
或者接到其他家長、甚至老師的通知,說你的孩子在網路上與人發生衝突、進行「筆戰」。
當你詢問孩子時,他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說:「是他先惹我的啊!」、「網路上大家不都這樣說話?」、「我只是看不慣他說的話,糾正他而已!」、「開玩笑不行喔?」
他似乎不覺得在網路上用尖銳的言詞攻擊他人有什麼大不了,甚至可能覺得自己很「有道理」或很「厲害」。
網路世界的匿名戰爭,是否也蔓延到你的家庭中?
孩子在網路上用言語攻擊他人、或是習慣性地與人筆戰,這不僅僅是「打打嘴砲」而已。
它可能構成網路霸凌、散播負面情緒、嚴重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影響孩子自身的品格與處理衝突的方式。
網路言論的擴散速度與永久性,更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兒子在遊戲裡罵人罵得超難聽,我看到都嚇一跳!」
「我女兒很愛在網路上跟人家吵架,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戰起來。」
面對孩子化身「鍵盤俠」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建立健康的網路社交禮儀,學會尊重他人,並用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溝通與處理歧見呢?
▌孩子「為了什麼」在網路上輕易開戰?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在網路上容易攻擊、筆戰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禁止他上網或刪留言。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對症下藥,引導他們發展出更健康的線上互動模式。
⚠️ 缺乏同理,輕忽「螢幕後是真人」的事實
網路的匿名性和距離感,容易讓人忘記螢幕的另一端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受的真人。孩子可能因為看不到對方的表情、聽不到語氣,而輕忽了自己言語的殺傷力。
⚠️ 追求認同,在網路世界刷「存在感」或「地位」
在某些網路社群或遊戲中,激烈的言詞、強勢的態度,可能被視為「有個性」、「厲害」的表現。孩子可能藉由攻擊或筆戰,來獲得同儕的關注、點讚,或在虛擬世界中建立自己的地位。
⚠️ 情緒上頭,衝動留言忘了「停看聽」
網路溝通的快速性,容易讓人省略思考、衝動回應。孩子可能因為當下的生氣、挫折或被誤解,就立刻用攻擊性的語言反擊,缺乏現實生活中應有的「停、看、聽」緩衝。
⚠️ 模仿學習到的「網路戰鬥」模式
孩子可能在網路上觀察到許多充滿攻擊、謾罵、嘲諷的言論(來自網紅、實況主、或其他網友),並模仿了這種「戰鬥」的互動模式,誤以為這就是網路世界的常態。
⚠️ 藉匿名壯膽,宣洩現實中的壓力或不滿
網路提供了一個相對匿名的空間,孩子可能將現實生活中不敢表達的憤怒、挫折或自卑感,透過攻擊他人來宣洩。躲在螢幕後面,讓他感覺更「安全」、更大膽。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冷靜對話,釐清事實與「網路足跡」
發現狀況時,先保持冷靜,避免立刻指責。
找個適當的時間,私下和孩子好好談談。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他為什麼這麼生氣、為什麼選擇用這種方式回應。
如果可能,可以和他一起看看相關的留言或對話紀錄,並提醒他「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網路言論是有紀錄且可能被散播的。
✅ 重建同理心:想像螢幕對面的「真人感受」
這是最核心的引導。不斷地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有人在網路上這樣罵你,你會有什麼感覺?」、「你覺得對方看到你這樣寫,他可能會有多難過/生氣?」幫助孩子將冰冷的文字與真實的人類情感連結起來。
✅ 建立網路禮儀與「停看聽」原則
和孩子明確討論基本的「網路禮儀」:尊重他人、使用禮貌語言、不散播謠言、不惡意攻擊。
並教導他一個重要的「停看聽」原則:在網路上回應(尤其是有情緒時)前,先「停止」打字,想想「看」這樣說是否恰當、會有什麼後果,再「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決定要不要發送,或如何修改。
✅ 教導建設性的「線上溝通」與「離線」技巧
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在網路上進行有建設性的溝通。例如:如何表達不同意見,但使用「我訊息」而非人身攻擊(「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為我覺得⋯⋯」而不是「你根本是白癡」);如何提出質疑而非謾罵;以及最重要的——辨識何時該「離開戰場」,選擇不回應、忽略、封鎖,而不是奉陪到底。
✅ 設定規範與後果,並以身作則
建立清晰的家庭網路使用規範,其中應包含線上言行的準則。
如果孩子違反規範,造成傷害,需要有相應的邏輯後果(例如:限制上網時間、向對方道歉、或承擔其他修復責任)。
同時,父母自身的網路言行更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鍵盤俠止步!教孩子做個有溫度的網路公民
網路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孩子在網路上的人際互動,同樣需要學習尊重、同理與責任感。
教養的重點,不是禁止孩子使用網路,而是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在虛擬空間中,保有真實世界的良善價值,並使用科技工具來建立連結、學習知識,而非製造衝突、散播仇恨。
陪伴孩子辨識網路言論的影響力,練習用文字傳遞溫度,用同理心化解紛爭。
讓我們一起努力,教孩子不做躲在鍵盤後的酸民或惡霸,而是成為一個懂得尊重、善意溝通的網路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