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是聰明人的專利:一封給還在想「我是不是想太多」的你

思考不是聰明人的專利:一封給還在想「我是不是想太多」的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在這個資訊多到讓人懷疑人生的時代,「思考」這個詞被高舉、被標榜、也被誤解。好像只要思考,就會變得高級;不思考,就會變成跟風的韭菜。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


思考,不是為了讓你變得聰明,而是讓你活得清楚。


而且,思考這件事,其實比你想的更平凡、更人性,也更容易被實踐。


一、不行動不等於不思考:別急著把「觀望」貼上「逃避」的標籤

很多人會因為別人「沒做什麼」就說:「你是不是在逃避?」

不作為,本身不一定就是退縮。


它有時候是一種策略,是讓節奏變得健康的「剎車」。


我曾在股市下跌時選擇觀望,既沒加碼,也沒賣出。雖然看起來懶惰、害怕、無能,其實是有經過思考的


當然我不是什麼高手,至少我知道:自己有意識地沒動,比盲目地亂動更有價值。


  • 逃避,是無意識的、不面對的。
  • 觀望,則是冷靜的、有判斷依據的。

二、行動不是等所有條件都滿足,而是先設好「可以動」的基準線

人們常常以為:「等一切都完美了我就出發。」

但事實是——沒有任何時刻會完全沒風險。

真正成熟的行動,是這樣開始的:

  • 給自己設一個明確的行動門檻(例:只要A、B、C三項條件達成,我就開始)
  • 不要求100%完備,只要求「在我的風險承擔範圍內」
  • 接受行動後可能修正,但不等到萬事俱備才啟動

連戰國名將王翦都不是真的「算到所有結果」,他也有賭的成分。


只是他經驗夠強,能cover掉大部分變數。


所以,變數是我們累積經驗的機會,而不是敵人。


三、腦袋不是思考室,是碎片回收場:真正的思考,需要輸出平台

我們常覺得「我一直在想啊」,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在:

繞圈、反芻、模糊地糾纏。

因為人腦在處理資訊時其實很粗糙,它是跳躍式、選擇性、情緒化的。

真正清晰的思考,往往是在「說出來、寫下來、對話中」才發生的。

你現在閱讀這篇文章,或許正跟我進行一次思考上的「外部整合」。


你不是在被教,是在把你腦中的碎片,一點一點對齊、整理、看見。


這才是思考真正的養分來源:


輸出 + 回饋 + 自我對齊。



四、想得膚淺沒關係,沒想才是問題

很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觀點,是怕不夠深、不夠成熟、怕被笑。


久而久之,乾脆不想了,直接照抄別人的結論。


但我要說:


「想得不深不可恥,想都不想才可惜。」


  • 深度可以透過經驗慢慢培養
  • 邏輯可以靠學習逐步加強
  • 誠實思考的習慣,如果沒有早早開始,就會變成一輩子都不打開的工具箱

你不需要是哲學家才能問問題,


不需要是學者才能提出懷疑。


你只需要有一點誠實,一點好奇,


還有一個願意慢慢打磨自己思緒的空間。


此外,有些人之所以容易焦慮,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思考。

而是他們把大量的注意力投注在無法被證明、也無法行動的假設上。

這不是錯,只是缺乏出口。


與其想像別人怎麼看你,不如多想一想:


「我現在的思考,能不能帶來行動?能不能幫助我理解現狀?」


|最後我想說的是|

思考不是炫技,不是高級詞,不是用來壓人的。


它只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人生時, 用來找路、走路、不要迷路的那一把小手電筒。


「我不追求每次都想得完美,我追求每次思考過後,


都更清楚自己為什麼沒動、該不該動、怎麼動。」


思考,是每一個願意活得清醒的人的工具。


而你,早就握在手裡了。


avatar-img
站在中間的人
0會員
4內容數
我不是專家,也不是意見領袖,只是一個對世界抱有過度觀察癖的人。 我的文字沒有華麗詞藻,只有一層層剝開問題的方式。如果你習慣用「選邊站」來思考世界,這裡可能會讓你焦慮。 但如果你願意放下立場,只是誠實面對「自己為什麼這樣想」,那我想,我們會聊得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站在中間的人 的其他內容
每當看到別人好像過得比我更好時,我總會下意識問自己: 「我是不是哪裡不夠好?」 因此時常感到焦慮與無力,直到後來我發現自卑不是一種錯誤,而是要試著認識它,並學著接納它。
我們總是聽過很多動人的求婚橋段,有的盛大、有的浪漫、有的淚流滿面。 但我想記錄下的,是一次極為平靜的決定—— 一個把「相處過程」當作最大浪漫的人,如何選擇走進婚姻。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相信「慢慢確定的人」,也能有值得一生的答案。
這篇文章探討人們使用ChatGPT時,如何不自覺地強化自身偏見,並陷入自我定義的迴圈。 作者認為ChatGPT像一面鏡子,反映使用者的內在狀態,而非解決方案。 文章並援引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鼓勵讀者在使用AI時,應先釐清自身動機與目的,避免被演算法操控,進而找到真正的自由。
每當看到別人好像過得比我更好時,我總會下意識問自己: 「我是不是哪裡不夠好?」 因此時常感到焦慮與無力,直到後來我發現自卑不是一種錯誤,而是要試著認識它,並學著接納它。
我們總是聽過很多動人的求婚橋段,有的盛大、有的浪漫、有的淚流滿面。 但我想記錄下的,是一次極為平靜的決定—— 一個把「相處過程」當作最大浪漫的人,如何選擇走進婚姻。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相信「慢慢確定的人」,也能有值得一生的答案。
這篇文章探討人們使用ChatGPT時,如何不自覺地強化自身偏見,並陷入自我定義的迴圈。 作者認為ChatGPT像一面鏡子,反映使用者的內在狀態,而非解決方案。 文章並援引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鼓勵讀者在使用AI時,應先釐清自身動機與目的,避免被演算法操控,進而找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