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個資訊多到讓人懷疑人生的時代,「思考」這個詞被高舉、被標榜、也被誤解。好像只要思考,就會變得高級;不思考,就會變成跟風的韭菜。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
思考,不是為了讓你變得聰明,而是讓你活得清楚。
而且,思考這件事,其實比你想的更平凡、更人性,也更容易被實踐。
一、不行動不等於不思考:別急著把「觀望」貼上「逃避」的標籤
很多人會因為別人「沒做什麼」就說:「你是不是在逃避?」
但不作為,本身不一定就是退縮。
它有時候是一種策略,是讓節奏變得健康的「剎車」。
我曾在股市下跌時選擇觀望,既沒加碼,也沒賣出。雖然看起來懶惰、害怕、無能,其實是有經過思考的。
當然我不是什麼高手,至少我知道:自己有意識地沒動,比盲目地亂動更有價值。
- 逃避,是無意識的、不面對的。
- 觀望,則是冷靜的、有判斷依據的。
二、行動不是等所有條件都滿足,而是先設好「可以動」的基準線
人們常常以為:「等一切都完美了我就出發。」
但事實是——沒有任何時刻會完全沒風險。
真正成熟的行動,是這樣開始的:
- 給自己設一個明確的行動門檻(例:只要A、B、C三項條件達成,我就開始)
- 不要求100%完備,只要求「在我的風險承擔範圍內」
- 接受行動後可能修正,但不等到萬事俱備才啟動
連戰國名將王翦都不是真的「算到所有結果」,他也有賭的成分。
只是他經驗夠強,能cover掉大部分變數。
所以,變數是我們累積經驗的機會,而不是敵人。
三、腦袋不是思考室,是碎片回收場:真正的思考,需要輸出平台
我們常覺得「我一直在想啊」,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在:
繞圈、反芻、模糊地糾纏。
因為人腦在處理資訊時其實很粗糙,它是跳躍式、選擇性、情緒化的。
真正清晰的思考,往往是在「說出來、寫下來、對話中」才發生的。
你現在閱讀這篇文章,或許正跟我進行一次思考上的「外部整合」。
你不是在被教,是在把你腦中的碎片,一點一點對齊、整理、看見。
這才是思考真正的養分來源:
輸出 + 回饋 + 自我對齊。
四、想得膚淺沒關係,沒想才是問題
很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觀點,是怕不夠深、不夠成熟、怕被笑。
久而久之,乾脆不想了,直接照抄別人的結論。
但我要說:
「想得不深不可恥,想都不想才可惜。」
- 深度可以透過經驗慢慢培養
- 邏輯可以靠學習逐步加強
- 但誠實思考的習慣,如果沒有早早開始,就會變成一輩子都不打開的工具箱
你不需要是哲學家才能問問題,
不需要是學者才能提出懷疑。
你只需要有一點誠實,一點好奇,
還有一個願意慢慢打磨自己思緒的空間。
此外,有些人之所以容易焦慮,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思考。
而是他們把大量的注意力投注在無法被證明、也無法行動的假設上。
這不是錯,只是缺乏出口。
與其想像別人怎麼看你,不如多想一想:
「我現在的思考,能不能帶來行動?能不能幫助我理解現狀?」
|最後我想說的是|
思考不是炫技,不是高級詞,不是用來壓人的。
它只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人生時, 用來找路、走路、不要迷路的那一把小手電筒。
「我不追求每次都想得完美,我追求每次思考過後,
都更清楚自己為什麼沒動、該不該動、怎麼動。」
思考,是每一個願意活得清醒的人的工具。
而你,早就握在手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