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自卑,其實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每當看到別人好像過得比我更好時,我總會下意識問自己: 「我是不是哪裡不夠好?」

因此時常感到焦慮與無力,直到後來我發現自卑不是一種錯誤,而是要試著認識它,並學著接納它。

我們常以為自卑是一種個性、一種缺陷,或者是無法擺脫的心理陰影,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

「自卑其實更像是一張心理狀態地圖,每個人都可能在不同時刻,落在不同的位置上。」

這篇文章不是理論,也不是教條, 只是我在一次次不安與理解中, 慢慢畫出的一張心理狀態地圖。

而在這張地圖上,我看見了五種自卑的樣子。

第一種:接納型(調整期待)

有些人會選擇降低來自外部或內部的不合理標準,重新定義「什麼是值得的我」。 不再追求變成他人期待的樣子,而是慢慢允許自己成為「自己的樣子」。

自卑仍然存在,但不再主導人生。

第二種:行動型(實踐改變)

而另一些人會把自卑視為行動的燃料,透過運動、進修、自我提升,逐步向內在理想靠近。

但這條路雖然正向,也充滿挑戰:過度努力、焦慮比較,可能讓人迷失於不斷「變好」的循環裡。

若缺乏內在價值感,這種改變可能只是另類的逃避。

第三種:優越型(防衛性補償)

還有些人難以承認自己的自卑,於是選擇假裝自己比別人優越。 可能經常嘲諷他人、過度強調自己的成就,或否定整個價值體系,來轉移對自身不足的焦慮。

越是極端表現出的自信,背後可能藏著越深的自我懷疑。

第四種:自責型(情緒沉溺)

而遇到問題時,我們有時會陷入「我怎麼會這樣」、「我真的好差」的情緒迴圈中,無法起身改變,也無法放下標準。

自卑變成一種熟悉的痛苦,反而讓人不願離開。

第五種:麻木型(心理斷線)

最後當我們長期陷於無力與失望,可能會進入一種「情感斷連」的狀態,不再有起伏、不再試圖比較,也不再感到痛苦。

這不是放下,而是一種內在系統為了自保進入的低功耗模式。

那時,我們不再問「我夠不夠好」,而是「這一切還重要嗎?」

這些狀態不是分類,而是流動

每個人都可能在一天之中,從第一型流動到第四型、再漂進第五型。

就像今天的你,可能一早醒來時提醒自己「我不用像誰一樣完美」,這是一種接納(第一型); 上班路上突然想通了什麼,決定回家開始健身、好好吃飯,進入行動(第二型); 但傍晚加班時被責備,你又陷入「我是不是沒用」的情緒(第四型); 到了深夜,一切都變得麻木,滑手機不再有感覺,只剩下「算了」的低耗狀態(第五型)。

這些變化不是異常,而是人之常情。 我們不是某一型人,而是會在不同情境下切換狀態的有機體。

所以當我們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在哪裡?我想往哪裡去?」 那麼這份地圖的真正價值,就不只是在分類,而是在提醒我們——

人,永遠有選擇的能力。

這也正是阿德勒想傳達的:

「人並非被經驗所決定,而是對經驗的詮釋與未來的目標所引導。」

你其實一直都在改變,只是你還沒發現而已。 而當你願意看見自己正處在哪裡,也許你就能開始選擇,想往哪裡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站在中間的人
0會員
4內容數
我不是專家,也不是意見領袖,只是一個對世界抱有過度觀察癖的人。 我的文字沒有華麗詞藻,只有一層層剝開問題的方式。如果你習慣用「選邊站」來思考世界,這裡可能會讓你焦慮。 但如果你願意放下立場,只是誠實面對「自己為什麼這樣想」,那我想,我們會聊得來。
站在中間的人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在這個資訊多到讓人懷疑人生的時代,「思考」這個詞被高舉、被標榜、也被誤解。好像只要思考,就會變得高級;不思考,就會變成跟風的韭菜。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 思考,不是為了讓你變得聰明,而是讓你活得清楚。 而且,思考這件事,其實比你想的更平凡、更人性,也更容易被實踐。
Thumbnail
2025/04/21
在這個資訊多到讓人懷疑人生的時代,「思考」這個詞被高舉、被標榜、也被誤解。好像只要思考,就會變得高級;不思考,就會變成跟風的韭菜。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 思考,不是為了讓你變得聰明,而是讓你活得清楚。 而且,思考這件事,其實比你想的更平凡、更人性,也更容易被實踐。
Thumbnail
2025/04/13
我們總是聽過很多動人的求婚橋段,有的盛大、有的浪漫、有的淚流滿面。 但我想記錄下的,是一次極為平靜的決定—— 一個把「相處過程」當作最大浪漫的人,如何選擇走進婚姻。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相信「慢慢確定的人」,也能有值得一生的答案。
Thumbnail
2025/04/13
我們總是聽過很多動人的求婚橋段,有的盛大、有的浪漫、有的淚流滿面。 但我想記錄下的,是一次極為平靜的決定—— 一個把「相處過程」當作最大浪漫的人,如何選擇走進婚姻。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相信「慢慢確定的人」,也能有值得一生的答案。
Thumbnail
2025/04/07
這篇文章探討人們使用ChatGPT時,如何不自覺地強化自身偏見,並陷入自我定義的迴圈。 作者認為ChatGPT像一面鏡子,反映使用者的內在狀態,而非解決方案。 文章並援引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鼓勵讀者在使用AI時,應先釐清自身動機與目的,避免被演算法操控,進而找到真正的自由。
2025/04/07
這篇文章探討人們使用ChatGPT時,如何不自覺地強化自身偏見,並陷入自我定義的迴圈。 作者認為ChatGPT像一面鏡子,反映使用者的內在狀態,而非解決方案。 文章並援引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鼓勵讀者在使用AI時,應先釐清自身動機與目的,避免被演算法操控,進而找到真正的自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成為特別的人,但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地失敗。這樣的感受令我迷失了自己,變得討厭自己,討厭這個世界。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努力證明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對自己的不信任。直到我開始告訴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成為特別的人,但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斷地失敗。這樣的感受令我迷失了自己,變得討厭自己,討厭這個世界。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努力證明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對自己的不信任。直到我開始告訴自己⋯⋯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聊什麼是夠好、更好的自己 ? 如何定義及影響我們 ? 從小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出社會乃至整個人生,我們都深受著一個集體意識的影響,那就是:「我必須要更努力才有用!要夠好!好還要更好!不能讓別人失望!或讓別人看不起!」 當我們探討夠好和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可以深入思考3個常見的迷思和誤解,進一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聊什麼是夠好、更好的自己 ? 如何定義及影響我們 ? 從小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出社會乃至整個人生,我們都深受著一個集體意識的影響,那就是:「我必須要更努力才有用!要夠好!好還要更好!不能讓別人失望!或讓別人看不起!」 當我們探討夠好和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可以深入思考3個常見的迷思和誤解,進一
Thumbnail
你是誰,問的是「你」,而不是拿那個「誰」來搪塞我。
Thumbnail
你是誰,問的是「你」,而不是拿那個「誰」來搪塞我。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做很多事遇到挫折,或發現同樣的事有人做得比我們好時,產生一種自我懷疑的心態,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這個能力或是不適合做這件事 自我懷疑其實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但要小心的是,不要從自我懷疑陷入到自我否定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做很多事遇到挫折,或發現同樣的事有人做得比我們好時,產生一種自我懷疑的心態,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這個能力或是不適合做這件事 自我懷疑其實是好的,因為這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但要小心的是,不要從自我懷疑陷入到自我否定
Thumbnail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明明他們外貌或是工作及經濟條件都還行,可是他們總是不停的在否定自己,總嫌棄自己不夠好,對自己不滿意,總是責怪自己,總覺得自己做不到。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是有些低自尊啦!
Thumbnail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明明他們外貌或是工作及經濟條件都還行,可是他們總是不停的在否定自己,總嫌棄自己不夠好,對自己不滿意,總是責怪自己,總覺得自己做不到。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是有些低自尊啦!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我們想要改變的原因,以及改變本身的中性。並提出了擺脫比較心態帶來的匱乏心態,以及接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我們想要改變的原因,以及改變本身的中性。並提出了擺脫比較心態帶來的匱乏心態,以及接納自己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