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溝通,是搭建一座橋樑,一座由愛與理解築成的橋樑,讓彼此能夠自在來去,而非強迫對方照我們的方式渡河。
曾有一位業務能力卓越的前輩,他在專業上令人欽佩,但有個習慣卻讓我敬而遠之:他總喜歡以自己的道德標尺,去評量他人的行為與價值,並且執意要求年輕人按他的想法改變。
起初,我僅是隱約感到不適;直到接觸了非暴力溝通後,才明白他慣用的是「暴力溝通」中的道德評判與強人所難。道德評判,就像一雙無形的手,不斷地把人們推進我們所設定的善惡籠子裡。
當一個孩子渴望遊戲,我們卻認定他應該讀書,便視他為懶惰;若另一個孩子專心作業,則視為勤奮用功。
一位同事凡事細膩,若不合我們心意就成了吹毛求疵;若反過來是我們關注細節,對方未能跟上,我們又批評他粗心大意、不夠負責。
於是,道德評判就此劃下了是非黑白的界線,將豐富多樣的人性簡化成單一而嚴苛的標準。
習慣道德評判的人,通常也深愛權威,因為他們需要從權威中獲得認同,進而證明自己的判斷正確。
久而久之,他們便不自覺地成了威權的奴僕,當這樣的人擁有了權力,更會無意識地透過強人所難的語氣,威脅他人改變行為和價值觀;如此循環,暴力便在無形間蔓延。
即使那位前輩業務成績卓著,我卻選擇保持距離,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足,而是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更應該選擇遠離暴力,專注於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及需求。
暴力溝通常見有四種型態,道德評判、強人所難、進行比較、迴避責任,此處我想用排比的方式表達我的領悟:
道德評判污濁了心,讓人自以為是,淪為權威的奴僕。
強人所難污濁了心,讓人變得自私,喪失關懷的敏感。
進行比較污濁了心,讓人彼此傷害,視對方為衡量價值的物品。
迴避責任污濁了心,讓人迷失自我,深陷於虛假的安逸。
然而, 用愛,可以擦拭污濁的心,視每個生命為獨特的存在,承認每種可能。
用愛,可以擦拭污濁的心,將每個生命放在心上,看見彼此的精彩。
用愛,可以擦拭污濁的心,即使不認同,也願傾聽並理解。
用愛,可以擦拭污濁的心,同理對方的感受與需求,搭建起一座橋樑,讓每個生命都能自在自由地交流。
好的溝通,是愛與尊重的交會,讓生命彼此滋養,盡情展現各自的光彩。
(原文發表於2021.4.8黃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