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彼得原理》這本書。「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是與「莫非定律」(Murphy's Law)、「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管理學三大定律。
彼得原理主要是要闡述 —— 在企業或組織中,每個人都會被晉升到一個自己無法勝任的位置。很有趣的是,反思在自己處在的職場上,似乎也煞有其事。尤其在規模不這麼大的中小型企業中,愈容易產生彼得原理的現象。原因在於,中小型企業對於「激勵(獎勵)制度」並沒有嚴謹且多樣的規劃,因此當公司要給予一位表現優異的員工獎勵時,不外乎就是加薪或是升遷。而問題就在於 —— 一位業績出眾的業務,並不一定就是一位優秀的業務經理;一位善於寫程式的工程師,並不一定就是一位優秀的技術主管。
也就是說,公司時常透過升遷,作為員工的獎勵方法之一,將基層員工晉升至管理階層;因此,員工往往在毫無管理經驗與訓練的狀況下走馬上任,接手一個不適任的職務。

「換一個位置,就換一個腦袋」這句話理所當然是正確的,而非嘲諷。
如何避免彼得原理發生在自己身上?要嘛就是拒絕往上晉升(當然這聽起來很荒謬),要嘛就是在你晉升之前,就已經準備好另一個管理者的腦袋。
也就是說,自己應該要清楚自身的優劣勢、以及希望在現在這間公司發展到甚麼程度。我擅長people management嗎? 還是我更適合單打獨鬥的工作型態? 我喜歡處理人與人間、部門與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嗎? 還是我更喜歡整天coding解bug。
公司的人資部門應該要增加激勵制度的多樣性,而自己也應該適時地停看聽,減少彼得原理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