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美夢破碎的成長痛?而這部電影最感動我的,是主角在一次又一次的美夢破碎,卻還是為了生活而掙扎,而去戰鬥。為什麼輸了就要放棄?憑什麼輸贏是由你決定的?看完的那一刻看見的那個你,是性別,是階級,是民族,是這些錯縱結構建構出的,生活於其中的你,所以終究我是看見了生活的那個你,看見了有著這些身分的,一個既純粹的,卻也無法那麼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你。

Anora 所凝視的那些,也如同我們所凝視的,那些加諸他身上的
他怎麼可能看不見那些敵人,在勉強性事的時候他早就看見了,也在他被一個人留在房子和男人們戰鬥時看見了,也在他不被握手的時候繼續看見了,一直到最後房間和車上的雞同鴨講,這個世界還是一直在讓他看見。但看見了又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只是看見了,不會讓事情有改變,他依舊是個女人,他依舊是個窮人,他依舊是個會說俄語的假美國人,這些都是生下來就註定的了,看見了與之對立的,究竟是妥協,還是去戰鬥?
艾諾拉選擇了「在妥協裡戰鬥」。
沒錯,開頭講的那些為了生活的戰鬥,早已是妥協的一部份產物了。他怎麼會有選擇「一場不需妥協的戰鬥」的機會呢,我們又何嘗不是?誰能說出自己從未被任何社會身分受到牽制過。他怎麼可能不會意識到他的工作是一種妥協,他怎麼可能不會意識到婚姻是一種妥協,他怎麼可能不會意識到只能放狠話是一種妥協。但誰說開局不利就一定要過上喪家之犬的人生,憑什麼要我不敢作夢,我還不能在妥協中實現美夢了?所以我們觀望著他的緊抱,我們為他的攻擊吶喊,我們為他的嘲諷狂賀,也為了他最後的抵抗而流淚。

Anora 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他終究也看見的是「人」
就算他凝視著那些所有建構出來的敵人,但那些的不滿,那些的心碎,不都終究回到了真正的人嗎?所以他看著根本只是屁孩的丈夫,眼神還是有著那樣的感情,那可能參雜了美夢破碎,但一定也有愛情的心碎。就如同一開始證婚的小教堂裡,我們凝視著他的眼神,那樣真心看著自己男人的眼神,怎麼可能會是假的呢?
也如同最後兩場戲他回頭凝視著那個一直凝視他的男人。電影平靜卻深刻的刻畫出兩性之間的落差,那種落差源自於生活,也源自於身體賦予的權力不對等,讓兩人儘管身處一樣的階級,卻不是一樣的辛苦,面對同一個議題,卻有著大相逕庭的態度。這也讓最後的那一場重擊是那麼的深刻,女人知道男人的心是真的,卻也知道男人從來沒有真的完全理解過自己,難道我這樣的人,就只配得上這樣的愛嗎?此刻的 Anora ,看見的既是 Igor 這個人,也真正的看見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最後那個崩潰是為了自己的身分地位,是為了現實的殘酷,更當然是因為自己怎麼連一個「人」都快要成為不了了,也是為了之後還有一場又一場永無止境的,關於生活的戰鬥。
但我願意相信,他能帶著他的勇氣,依然不停地在這個充滿妥協的世界裡戰鬥,不是因為他的身分,也不是因為他的個性,而是因為他已經是一個出生於這個世界上的人。就如同我也相信,即使我們的生活中還有無數次美夢破碎的時刻,我們也能夠在這個世界不停地為生活戰鬥。
只因為我們早已生而為人。